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國盛行,其中的明星產品——由摩托羅拉的比爾?史密斯(Bill Smith)所倡導“六西格瑪”(Six Sigma)也成為了質量管理系統的新的通用體系。現在,它最大的倡導者,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前總裁傑克?韋爾奇(Jack Welch)已經退休,這一體系也開始走下坡路,現在許多人都認為它阻礙了創造性的發揮。儘管如此,它畢竟還是盛行了25年。

太陽底下都是新鮮事?

很久之前在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所羅門國王曾經寫下過這樣的名句: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而現在人們經常說的是,太陽底下都是新鮮事。

從2005年初開始,《新聞週刊》在一則大規模投放的廣告中援引了它的天才國際事務編輯法裡德?扎卡里亞(Fareed Zakaria)的一句話:“21世紀將是一個充滿變革的世紀。未來十年發生的變革甚至要多於過去一百年發生的變革的總和。對此,大部分國家都還沒有做好準備,美國當然也沒有。”

這樣的評論不在少數,因此難怪人們會如此關注未來,急切地尋找變革的跡象,希望能夠從中瞭解未來發展的趨勢。法裡德?扎卡里亞可能比我們更有遠見,但是他並沒有做任何定量分析:計算過去一百年來發生的變革就已經夠複雜的了,但是更麻煩的是我們現在根本無法列舉出未來十年內可能發生的變革。因此這只是扎卡里亞奪人眼球的大膽預言罷了。對我來說,這種論斷過於簡單,我本人並不認為它有任何益處。我認為人們還不如列舉出自己所認為在未來十年可能發生的變革和可能不會發生變化的事物。“變化才是惟一的永恆”這一論斷雖然非常普遍,但卻是十分荒謬的。我認為,起碼在商業領域中,這一論斷是無法成立的。

變化的基因一直在圍繞永恆這一軸心而轉動

變革是媒體的生命線。媒體間的競爭和適時報導決定了它不得不宣揚變革,但是新聞的質量和意義是依賴於觀眾的需求的,很容易淪為瑣事和細枝末節。

本書介紹這11種定見的一個共同目的就是幫助大家不要為瑣事所牽絆,而是要牢牢盯住那些已經或者將要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

我們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是在獵取新聞和變革,而是想探尋未來的方向,想在一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擦亮自己的眼睛。在這一過程中,重要的不是資訊的數量而是質量。不管我們接觸到什麼樣的資訊,都應該區分表面變化和實際變化,本質變化和一時的風尚,我們應該時刻記住,在世界歷史上,大部分事物都是穩定的。

區分:要素與修飾

規則與技巧

趨勢與風尚

突破與改進

定見2 未來隱藏於現實之中(1)

仰望天空的約翰尼

在上學的路上

約翰尼總是

抬頭望著天空

和上面高高漂浮的雲彩

但是他從來沒有想過

在前面的路上

會有什麼在等待著自己

有一天,一隻小狗跑過來

約翰尼的眼睛卻還在望著天空

他們撞在一起

摔了個大跟頭

馬克?吐溫翻譯的這首德國童話詩歌《仰望天空的約翰尼》為我們形象地描述了一個遊離於周圍環境之外的小男孩。在我看來,我們中的許多人也像這首詩中的約翰尼,急切地尋找未來,卻在現實中摔了大跟頭。馬克?吐溫很可能是在19世紀90年代在歐洲旅行時讀到這首小詩的,當時他曾在維也納逗留了一年零八個月。

這一時期的歐洲誕生了許多風向性、前瞻性的思維與理論。建築師、詩人和畫家都在反抗傳統。奧托?瓦格納(Otto Wagner)、阿道夫?盧斯(Adolf Loos)和約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n)建立了新藝術流派和革命性建築流派;古斯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和他的同事們開始構建“燃燒的現代藝術之河”;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研究潛意識後成為精神分析之父。當今世界的許多萌芽都源於當時。

雖然發展的程序被兩次世界大戰所打斷,但是前進的道路仍在繼續。偉大的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曾經預言,戰爭賠款將會加深德國的戰爭創傷。他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