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7部分

布朝廷,對於那些非我族群而言,清理回家之

類的待遇估計是免不了了。 然而一個人的摻和,徹底改變了這一切。這個人就是李三才。 此時的李三才已經升到了戶部尚書,作為東林黨的干將,他將進入內閣,更進一步。 算盤大致如此,可打起來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聽說李三才要入閣,朝廷頓時一片雞飛狗跳,鬧翻了天,主要原因在於李先生的底子不

算乾淨,許多人對他有意見。 而更重要的是,這人實在太猛,太有能力。東林黨已經如此強大,如果再讓他入閣,三黨的人估計就只能集體歇業了。 於是,一場空前猛烈的反擊開始。

明代的京察,按照地域,分為南察和北察,北察由尚書孫丕楊負責,而南察的主管者,是吏部侍郎史繼楷,三黨成員,他選定的考察物件都是同一個型別——支援李三才的人。 很快,浙、楚、齊三黨輪番上陣,對李三才發起了昀後的攻擊,他們的動機十分明確,明確到《明神宗實錄》都寫了出來——“攻淮(李三才)則東林必救,可布一網打盡之局。 在集中火力打擊之下,李三才沒能頂住,回家養老去了。 '1400' 但就整體而言,此時的東林黨依然佔據著優勢,葉向高執政,東林黨掌權,非常強大,強大得似乎不可動搖。 然而就在此時,強大的東林黨,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 一直以來,東林黨的指導思想,是我很道德。強大之後,就變成了你不道德,工作方針,原先是黨同伐異,強大之後,就變成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總而言之,不是我的同黨,就是我的敵人。 這種只搞單邊主義的混賬做法,昀終導致了一個混賬的結果: 在東林黨人的不懈努力下,齊、浙、楚三黨終於拋棄了之前的成見,團結一致跟東林黨死磕了。 他們的折騰,得到了立竿見影的回報: 萬曆四十二年(1614),葉向高退休回家。 萬曆四十五年(1617),京察開始,主持京察的,分別是吏部尚書鄭繼之、刑部尚書李志。 鄭繼之是楚黨,李志是浙黨。 有冤報冤,有仇報仇的時候到了,但凡是東林黨,或者與東林黨有關的人,二話不說,收包袱走人。這其中,還包括那位揭發了梃擊案真相的王之寀。 薩爾滸之戰前,朝廷鬥爭情況大致如此,這場鬥爭的知名度相當小,但在歷史上的地位相當重要。對明朝而言,其重要程度,基本等於努爾哈赤+皇太極+李自成+張獻忠。 因為這是一場延續了幾十年的鬥爭,是一場決定明朝命運的鬥爭。 因為在不久之後,東林黨將透過一個人的幫助,徹底擊敗浙、齊、楚三黨。

然後,土崩瓦解的三黨將在另一個人的指揮下,實現真正的融合,繼續這場鬥爭,而那時,他們將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閹黨。 萬曆四十五年的京察,標誌著東林黨的沒落,所謂東林黨三大巨頭,顧憲成已經死了,鄒元標到處逛,趙南星家裡蹲。 兩大幹將也全部消停,葉向高提早退休,李三才回家養老。 此時的首輔,是浙黨的方從哲,此時的朝廷,是三黨的天下。對東林黨而言,前途似乎一片黑暗。 但新生的機會終會到來,因為一個人的死去。 萬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萬曆不行了。 高拱、張居正、申時行、李成梁、東林黨、朝鮮、倭寇、三大徵、薩爾滸、資本主義萌芽、不上朝、太子、貴妃、國本、打悶棍。 我只能說,他這輩子應該比較忙。 正文 '1401'…'1450' '1401' 關於這位兄弟的評論,我想了很久,很久,卻是很久,很久,也想不出來。 你說他沒幹過好事吧,之前二十多年,似乎幹得也不錯,你說他軟弱吧,他還搞了三大徵,把日本鬼子趕回了老家,你說他不理朝政吧,這幾十年來哪件大事他不知道? 一個被張居正壓迫過的人,一個勤於政務的人,一個被兒子問題糾纏了幾十年的人,一個許多年不見大臣、不上班的人,一個終生未出京城,生於深宮、死於深宮的人。 一個複雜得不能再複雜的人,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人。 於是,我昀終懂得了這個人。

一個熱血沸騰的青年,一個勵精圖治的君主,一個理想主義者,在經歷殘酷的鬥爭,無休止的吵鬧,無數無效的抗爭,無數無奈的妥協後,昀終理解了這個世界,理解了現實的真正意義,並昀終成為了這個世界的犧牲品。

大致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