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是不可能的。 但昀嚴重的問題還不是缺人,而是缺錢。 要知道,儀槍馬炮,天上掉不下來,那都是有價錢的,而所謂打仗,其實就是砸錢,敵人來了,有錢就對砸,沒錢就打游擊,朝鮮戰爭也一樣。
明軍雖然是幫朝鮮打仗,但從糧食到軍餉,都是自給自足,而在這一點上,朝鮮人也體現出了充分的市場意識,非但不給軍費,連明軍在當地買軍糧都要收現款,拒收信用卡,賒賬免談。
李如松在朝鮮呆了半年,已經花掉了上百萬兩白銀,再這樣打個幾年,估計褲子都得當出去。 所以談判,是唯一的選擇。 '1233' 高檔次的忽悠 第二次談判就此開始。 所謂談判,其實就是忽悠的升級版,雙方你來我往,吹吹牛吃吃飯,實在的東西實在不多。 客觀地講,明朝在談判上,一向都沒什麼誠意。相對而言,日本方面還是比較實誠的,他們曾滿開期望的期盼著明朝的使者,等到的卻是火槍大炮。 說到底,這是個認識問題,因為當時的明朝,管日本叫倭國,管日本人叫倭奴,而且這並非有意歧視,事實上,以上稱呼是一路叫過來的,且從無愧疚、不當之類的情感。 一句話,打心眼裡,就從沒瞧得上日本人。 第一次談判,是因為準備不足,未能出兵,等到能夠出兵,自然就不談了。 現在,是第二次談判。而談判的昀理想人選,是沈惟敬。
半年前,這位仁兄滿開激情地來到李如松的大營,結果差點被砍了頭,關起來吃了半年
的牢飯,到今天,終於又有他的用武之地了。 萬曆二十一年(1593)三月,沈惟敬前往日軍大營,開始了第二次談判,在那裡等待著他的,是他的老朋友小西行長。 雖然之前曾被無情地忽悠過一次,但畢竟出來搶一把不容易,死了這麼多人,弄不到點
實在東西也沒法回去,日方決定繼續談判,平分朝鮮是不指望了,能撈多少是多少。 日軍的談判底線大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