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部分

攻擊!如敢畏縮不前者,斬! ” 這種選擇,叫做死戰不退。 有一種人是無所畏懼的,縱使寡不敵眾,縱使深陷重圍。 當然,李如松之所以無所畏懼,除了膽大外,也還是有資本的。 他的資本,就是身邊所帶的一千人。 列寧同志說過:寧可少些,但要好些。這句話用在這一千人身上,實在是名副其實,因

為這些人都是李如松直屬的遼東鐵騎部隊。 而遼東鐵騎之所以戰鬥力強,除了敢拼命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武器裝備。 在日本戰國時期,有一個特殊的兵種,曾作為日本戰爭史上的模範被大力宣傳,它的日

文漢字名,叫做騎鐵。 所謂騎鐵,是騎馬鐵炮的簡稱,具體說來就是騎兵裝備火槍,在馬上發射火器,其主要使者者,是日本東北部的諸侯伊達政宗,由於兼具騎兵的突擊性和火槍的攻擊力,被譽為日本戰國時期昀強的兵種。 當然,這支隊伍也有著致命的缺陷,由於火槍不能連發,要一邊騎馬一邊裝彈,技術含量也實在太高,所以在打完一槍後,要換兵器才能接著幹。 如果按照日本人的標準,那麼遼東鐵騎應該也算是騎鐵兵種,只是他們的武器並非普通的火槍,還有個專業稱呼——三眼神銃。 三眼神銃,全長約 120厘米,共有三個槍管,槍頭突出,全槍由純鐵打造,射擊時可以輪流發射,是遼東鐵騎的標準裝備。發起衝鋒時,遼東鐵騎即衝入戰陣,於戰馬上發動齊射,

基本上三輪下來,就能沖垮敵軍。 但問題似乎也未完全解決,三槍打完後怎麼辦呢? 一般說來,換兵器是免不了的了,但中國人的智慧在此得到了完美的驗證,這把火銃之

所以用純鐵打造,槍管突出,是因為打完後,吹吹槍口的煙,換個握法,把它豎起來使,那就是把十分標準的鐵榔頭。 人騎著馬衝進去,先放三槍,也不用裝彈,放完掄起來就打,這麼幾路下來,估計神仙

也扛不住,鐵騎之名就此橫掃天下。 順便說一句,這種三眼銃今天還有,就在軍事博物館裡。每次當我看到那些鐵榔頭的時

候,都會不禁感嘆:科學技術,那真是第一戰鬥力。 '1228' 有這樣的裝備,加上這一千多號人都是李如松的親軍,打起仗來十分彪悍,基本上屬於

亡命之徒。聽到李如松的命令後,二話不說,操起火銃,向日軍發動了猛攻。 雖然李如松十分自信,但有一點他並不知道——這絕非遭遇戰,而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圈套。 在平壤戰敗後,日軍對明軍產生了極大的心理恐懼,各地紛紛不戰而逃,且全無鬥志,為防止全軍徹底崩潰,挽回軍心,日軍大本營經過詳細策劃,制定了一個周密的誘敵計劃。 具體說來,是先派出小股部隊,誘使明軍大部隊追擊,並在王京附近的馬山館設下埋伏,待其到來發動總攻,一舉殲滅。 據日本史料記載,參與該計劃的日軍為第四軍和第六軍主力,以及其餘各軍一部,總兵力預計為一萬五千人至兩萬人,其中誘敵部隊一千餘人,戰場指揮官為小西行長、黑田長政、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人,反正只要沒被打殘,還能動彈的,基本上都來了。 行動如期展開,在探聽到查大受率軍出發的訊息後,誘敵的一千餘名日軍先行出發,前

往馬山館,大軍分為兩路,偃旗息鼓,悄悄的過去,打槍的不要。 日軍的預期計劃是,一千人遭遇明軍後,且戰且退,將明軍引到預定地點,發起總攻。 但事情的發展告訴他們,理論和實際總是有差距的。 由於之前日軍逃得太快,查大受一路都沒撈到幾個人,已經憋了一肚子勁,碰到這股日

軍後,頓時精神煥發,下了重手窮追猛打,轉瞬間日軍灰飛煙滅,一千多人連個水漂都沒打,眨眼就沒有了。

這回日軍指揮官們傻眼了,原本打算且戰且退,現在成了有戰無退,更為嚴重的是,查大受明顯不過癮,又跟著追了過來,越過了馬山館,而此時日軍的大部隊還在碧蹄館,尚未到位。

無可奈何之下,日軍指揮官們決定,就在碧蹄館設伏,攻擊明軍。 於是當查大受趕到之時,他遇到的,是兩萬餘名全副武裝,等待已久的日軍。 已經退無可退了,橫下一條心的日軍作戰十分勇猛,查大受率軍衝擊多次,沒能沖垮敵

軍,反而逐漸陷入包圍,戰鬥進入僵持狀弁。

事已至此,所謂誘敵深入、全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