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2部分

交還朝鮮王子外,沒有任何的友善、和睦,不但強佔朝鮮

土地,還把手伸到了明朝,總而言之,除了貪婪,還是貪婪。 這樣的條款,是任何一個大明使臣都無法接受的。 沈惟敬接受了。 這位仁兄似乎完全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當場拍板,表示自己認可這些條款,並將回稟明

朝。豐臣秀吉十分高興。 其實豐臣秀吉並不知道,他已失去了一個過把癮的機會——即使他提出吞併中國,這位大明使者也會答應的。 因為沈惟敬同志壓根就不算是明朝的使臣,說到底也就是個混混,胡話張口就來,反正不是自家的,也談不上什麼政治責任,你想要哪裡,我沈惟敬劃給你就是了。反正也不是我買單。 日本和談就此結束,簡單概括起來,是一群稀裡糊塗的人,在一個稀裡糊塗的地方,開了一個稀裡糊塗的會,得到了一個稀裡糊塗的結論。可憐一代梟雄豐臣秀吉,風光一輩子,快退休了,卻被兩個粗人、一個混混玩了一把,真可算是晚節不保。 但在辦事認真這點上,豐臣秀吉還是值得表揚的,為了把貪慾進行到底,他隨即安排了善後事宜,遣送朝鮮王子回國,並指派小西行長跟進此事。 小西行長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任務,不久之後,他就會悔青自己的腸子。

'1236' 和談結束了,沈惟敬回國了,他在日本說了很多話,幹了很多事,但在中國卻無人知曉,連李如松、宋應昌也只知道,這人去了趟日本,見了豐臣秀吉,僅此而已。 按說到這個時候,沈惟敬應該說實話了,在日本胡說八道也就罷了,但軍國大事,不是能忽悠過去的,鬼子雖然腦袋不好使,也不是白痴,想矇混過關,那是不可能的。 但這位兄弟實在是人混膽大,沒有絲毫政治敏感性,兵部尚書石星代表朝廷找他談話時,竟對日方提出“和平條件“隻字不提,只顧吹牛,說自己已經搞定了日方,為國家做出了卓越貢獻云云。 這話要換了宋應星,估計是打死也不信的,可石星同志就不同了,從某個角度講,他還是個比較單純的人,一頓忽悠之下,竟然信了,還按照沈惟敬的說法,上奏了皇帝。 明神宗倒不糊塗,覺得事情不會這麼簡單,但石星一口咬定,加上打仗實在費錢,半信

半疑之下,他同意與日方議和。 於是歷史上昀滑稽的一幕出現了,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忽悠,中日雙方終於停戰。 萬曆二十一年(1593)七月,在日軍大部撤出朝鮮後,明軍也作出部署,僅留劉珽、駱

尚志等人,率軍一萬五千餘人幫助鎮守軍事要地,其餘部隊撤回國內。 無論有多麼莫名其妙,和平終究還是到來了,儘管是暫時的。 宋應昌升官了,因為在朝鮮戰場的優異表現,他升任右都御史,兵部侍郎的職務,由顧

養謙接替。 李如松也升官了,本就對他十分欣賞的明神宗給他加了工資(祿米),並授予他太子太保的頭銜。 三年後,遼東總兵董一元離職,大臣推舉多名候選者,明神宗卻執意要任用李如松,雖

然許多人極力反對,但他堅持了自己的意見。 李如松走馬上任,一年後他率軍追擊敵軍,孤軍深入,中伏,力戰死。 在所有的戰鬥中,他始終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的,這次也不例外。 他不是一個與人為善的人,更談不上知書達理,他桀驁不遜,待人粗魯,但這些絲毫無

損於他的成就與功勳,因為他是一個軍人,一個智勇雙全、頑強無畏的軍人。在短暫的一生中,他擊敗了敵人,保衛了國家,在我看來,他已經盡到了自己的本分。 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他雖是武將,卻並非粗人,因為在整理關於他的史料時,我發現了他的詩句:

春來殺氣心猶壯,此去妖氛骨已寒。 談笑敢言非勝算,夢中常憶跨徵鞍。 我認為,寫得很不錯。 四百年華已過,縱馬馳騁之背影,依稀可見。 '1237' 烽火再起 沈惟敬是一個比較奇怪的人,作為一個局外人,他毅然決然搞起外交,且不怕坐牢,不

怕殺頭,義無反顧,實在讓人費解。 一個混混,不遠千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專程跑來插足國家大事,在我看來,這就是昀純粹的摻和精神。 但既然是摻和,一般說來總是有動機的。因為就算是混混,也得掙錢吃飯。可由始至終,這位仁兄似乎除了混過幾頓飯外,還沒有獅子大開口的記錄,也沒怎麼趁機撈過錢,所以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