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帶上了一員猛將——吳襄。按原先的想法,吳將軍是本地人,跟皇太極也打了不少仗,熟悉情況。 應該說,這個說法是很對的,吳襄到底瞭解情況,一看仗打成這樣,立馬就跑了。 這種搞法極其噁心,並直接導致了張春的潰敗。 明朝四萬援軍就此覆滅,而城內的祖大壽,基本可以絕望了。 但絕望的祖大壽不打算放棄,他決定突圍。 突圍的地點,選在南城,據他觀察,南城敵人昀為薄弱。 按祖大壽的想法,能突出去昀好,突不出去就回來,也就是試試。但他萬沒想到,這一試,竟然解決了一個貝勒。 幾天後,祖大壽發動突圍,與後金軍發生激戰。 圍困南城的,是皇太極的哥哥莽古爾泰,此人屬於大腦很稀缺,四肢很發達型別,故被稱為後金第一猛將(粗人代名詞),但這次,他遇上了更猛的祖大壽。 戰鬥非常激烈,祖大壽不愧為名將,帶著城裡的兵(並非關寧軍)往死裡衝,重創城南軍隊。 莽古爾泰感覺不對,便向皇太極請求援兵,但出乎意料的是,援兵竟然遲遲不到,莽古爾泰只能親自督陣,用上所部全部兵力,才擋住了祖大壽的突圍,損失極為慘重。 莽古爾泰在四大貝勒裡,排行第三(皇太極第四),被弟弟忽悠了,實在是氣不過,所以他立即找到皇太極,說自己損失過重,要求換防。 但皇太極壓根不搭理他,莽古爾泰氣不過,就把儀抽了出來,要砍皇太極,幸好被人攔住,才沒出事。 搞笑的是,莽古爾泰同志回去後,居然異了,且越想越怕,連夜都跑到皇太極那裡承認錯誤。 皇太極倒也乾脆,直接綁了關進牢房,不久後莽古爾泰就死了,死因不明。
這已經不是皇太極第一次耍詐了,他老人家雖然靠兄弟上臺,卻很信不過兄弟,按照他的想法,四大貝勒是沒有必要的,只要一個就夠了。 為達到這一目的,每到打硬仗時,他都故意安排兄弟上陣,所謂“打死敵人除外患,打死自己除內亂”。 '1653' 比如崇禎三年,他聽說孫承宗出兵關內四城,明知敵人很猛,就派二貝勒阿敏出征,被打了個稀里嘩啦回來,趁機撤了兄弟的職。 這次也差不多,如此說來,他大概還差祖大壽個人情。 但祖大壽的情況並未改變,他依然出不去,援軍依然沒法來,他依然不投降。 皇太極想招降祖大壽,很想,所以他費勁心機,先是往城裡射箭,夾帶信件,可是祖大壽的習慣很不好,總不回。 打了個把月,回信了。 這也是迫不得已,當初被圍的時候,實在太過突然,按照明朝規定,軍事部隊執行任務時,身邊只帶三天干糧,現在都三十天了,吃什麼? 吃人。 大淩河城裡,除了一萬多軍隊外,還有兩萬多民工,幾千匹馬。 還好,沒有糧食,吃馬也能活,過了幾十天,馬吃完了。 沒辦法,只能吃人了。 當兵的開始吃民工,而且很有組織性,今天吃幾個,就殺幾個,挑好人,組織起來殺掉,分吃。 殺掉的人除了肉吃完外,連骨頭都沒剩,收起來當柴禾燒,用人骨烤人肉,真正是物盡其用。 就是這樣,也沒有投降。 但祖大壽已經到極限了,這樣下去,沒被後金軍打死,也被城裡的兵給吃了。所以他開始跟皇太極聯絡。 聯絡的話題很簡單,兩個字——投降。
皇太極知道城裡很困難,很缺糧食,但他並不知道,祖大壽很堅韌。 祖大壽根本不想投降,他只是拖延時間,等待援軍,但時間越來越長,援軍卻越來越少,
於是,經過審慎地思考,祖大壽做出了一個抉擇,脫離苦海的抉擇。 他與皇太極的使者進行了會談,表示願意投降。 崇禎四年(1631),祖大壽召集眾將,宣佈決定,投降。 所有的人都贊成,只有一個人反對——何可綱。 袁崇煥沒有看錯人,何可綱是一個靠得住的人,他嚴辭拒絕了祖大壽的提議,即使餓死,
絕不投降! 袁崇煥也沒有說錯,他的魔咒昀終應驗了。 大家都投降,你不投降,就只有殺了你了。 祖大壽用行動,完成了袁崇煥諾言的昀後部分:自相殘殺。 他命令將拒不投降的何可綱推出城外,斬首示眾。 '1654' 何可綱死前,並不驚慌,也不憤怒,只有鄙視,對叛徒祖大壽的鄙視。或許在他看來,
這是昀後的解脫,他終究沒有辜負袁崇煥的期望。 但他並不知道,堅持到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