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將自由決定他
們的內政和外交問題,包括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關係以及同其他國家發展
關係。”同時,蘇聯部長會議宣佈,撤銷蘇聯駐德高階專員一職,對德管制
的各種條例在民主德國停止生效。
這對阿登納單獨代表權原則是一次大沖擊,聯邦政府必須儘快作出反
應,不能讓民主德國從此不受限制地進入國際社會中來。9 月22 日,阿登納
在聯邦議院作了一個關於莫斯科之行的報告。他說,“我必須毫不含糊地指
出,聯邦政府今後也將把與它保持正式關係的第三國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建
立外交關係視作不友好的行動,因為這種行動將會加深德國的分裂。”
於是,對德國外交政策影響深遠的“哈爾斯坦主義”便應時而生,這是
國務秘書哈爾斯坦和他的助手外交委員會政治司司長威廉·格雷韋共同想出
來的,並且以哈爾斯坦的名字來命名。也有人將其稱作“阿登納主義”,它
可算是德蘇建交後呵登納政府單獨代表權原則的一個延伸。阿登納在9 月22
日的聯邦議院發言中對它作了第一次表述。但是,當時它對很多問題沒有作
出解答,最重要的是,聯邦德國對這樣一種行動(與它保持關係的第三國與
民主德國建交)將作出如何的反應,是否應繼續拒絕同那些與民主德國持有
外交關係的國家建立關係,威廉·格雷韋又對這個問題進行了進一步思考。
1955 年12 月7 日,他提交了一份備忘錄,交到波恩舉行的一次使節會議上
作詳細討論。
根據格雷韋的建議和使節會議的討論,哈爾斯坦主義的內涵明確了,簡
言之就是:為了在國際法上解釋德蘇建交後出現
了兩個德國駐莫斯科大使館的情況,西德政府堅持聯邦德國代表整個德
國,不承認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不同承認民主德國的國家建交,並同所有與
民主德國建交的國家斷絕外交關係,只有蘇聯是例外。格雷韋表示,這是西
德政府自成立後一直堅持的“單獨代表權”的合乎邏輯的必然結果。它成為
西德在六十年代中期以前一直堅持的國家政策的指導原則之一。
從法律上來說,德國繼續存在,因為戰勝國並沒有吞併德國,而只是出
於佔領的目的,將1937 年12 月31 日以前確定的德國疆域,暫時劃分成了四
個區分割槽佔領,直到對德和約締結生效時為止。因此,在對德和約締結前,
德國雖然具有法律上的能力,但由於缺少一個整體國家權力而沒有行動上的
能力。
從實踐上來講,聯邦德國是德國整體中唯一具有行動能力的實體。作為
一個國家,它與原來的德國是一脈相承的,只是在空間上暫時還沒有與過去
的德國取得一致。必須強調聯邦德國是德國和德國人民利益的合法代表。
哈爾斯坦主義的核心,是聯邦政府一直堅持的單獨代表權。在阿登納的
領導下,聯邦德國政府從1949 年成立起就一直堅持強調這一點。阿登納在每
一次重大國際事件發生時都要向盟國突出強調它。他要使所有國家都確認,
只有聯邦政府才是全體人民利益的唯一合法代表。
阿登納政府,強調單獨代表權的第一個突出事例是在1953 年6 月17 日
發生東柏林起義事件時。當時斯大林逝世,蘇聯對德政策出現某些“鬆動”
跡象,蘇聯打算建立一箇中立的芬蘭式的德國,因為同中立的芬蘭的關係要
比同共產主義的南斯拉夫好處得多,這樣犧牲民主德國也是值得的。克里姆
林宮以“全德派”著稱的弗拉基米爾·S· 塞米揚諾夫被任命為駐民主德國
高階專員,準備開始實行新的路線。6 月9 日,德國統一社會黨政治局根據
蘇聯的意見發表了一個公告,提出德國統一是最大目標,為此德國兩個部分
要採取接近措施。但是不久爆發了因提高工人勞動標準而引起的罷工遊行,
直至蔓延全國,釀成起義流血衝突,蘇聯不得不動用坦克才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