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不安分的國家重新再起、發動戰爭,各國都力圖想做到1919 年在凡爾賽條約

中沒有做到的事情:以某種最有效的方式剝奪德國的侵略手段,並從根本上

打消其擴張妄想。對戰爭貢獻最大,對德國事務擁有決定權的幾個大國經過

了一系列的爭吵和討價還價之後,到1945 年2 月雅爾塔會議終於確定了由四

大國分割槽佔領德國。1945 年8 月,盟國發布《波茨坦公告》,公佈了關於處

理佔敗德國的最後原則。

第三帝國的殘山剩水被美英法蘇四大國劃分成了四個佔領區:

俄國人接管了約有一千七百萬人的東部地區,這裡是德意志帝國的傳統

糧倉。美國人佔領了西南部,包括工業區黑森、巴登一符騰堡,以及原來是

農業區和高山地帶的巴伐利亞。英國人進入了德國西北部和魯爾地區。數十

年來,魯爾一直是歐洲工業的心臟。這裡集中了幾百家鋼鐵廠、煤礦以及重

型機械製造廠。在美英的極力支援下,法國人也佔據了一塊,這是德國西南

角以及萊茵蘭—法爾茨地區,該地區的摩澤爾河流域盛產葡萄,是歐洲最好

的釀酒中心。西方三個佔領區的人口約四千五百萬。

儘管波茨坦會議後,成立了盟國管制委員會,它在法律上是德國的最高

權力機構,可是每個佔領國還是在各自的佔領區內自行其事。每個佔領區就

像一個小小的國家:各自的邊境都由部隊守衛,邊境上對往來於各佔領區的

德國人和他們的物品進行嚴格的審查與管制。同時,每個區都有自己的“國

家元首”,即派駐佔領區領導盟軍佔領部隊的軍事長官。他的命令高於任何

德國法律,任何德國人皆不得違抗。佔領區軍事長官的行動僅對他在華盛頓、

莫斯科、倫敦或是巴黎的上級負責。

盟國管制委員會之所以形同虛設,主要是由於四大國在任何重大問題上

不能取得一致決議。美英法蘇、特別是美蘇對德國都有各自的基本目標和計

劃,這些目標與國家利益相連線,勢必相互衝突。這樣德國問題很快成為美

蘇對戰後歐洲爭奪的焦點。美蘇冷戰愈演愈烈,德國最終被分為東西兩塊。

不過,客觀地看,希特勒的覆亡卻是阿登納重返政壇的新機運。正是在

希特勒德國的廢墟上,阿登納重新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1945 年3 月,美國人一佔領科隆,便開始尋找這位昔日的科隆之王。

當阿登納和他的家人一起,從勒恩多夫的地窖中爬出來,忙於清理曾遭

炮火襲擊過的家園時,一名原是德國猶太移民的美國軍官來到了勒恩多夫,

在花園中見到了精神矍爍的阿登納老頭。這位軍官請阿登納呆在家裡,等待

駐美科隆美軍司令官的召喚,至於原因,則未做解釋。

又過了幾天,美軍駐科隆地方司令官R。L。海爾斯陸軍中校派了一輛敞蓬

吉普車,把阿登納和他的妻子接到科隆,準備任命他為科隆的代理市長。

當時戰爭還在激烈進行,阿登納擔心美國人的任命傳出去後,納粹蓋世

太保不會放過他正在前線作戰的三個兒子。美國人打消了他的顧慮,毀於戰

火的科隆城的淒涼慘狀也激起了阿登納的責任感,他爽快地表示願同美軍合

作。

古老的教堂城市科隆遭戰火洗劫,面目全非。在乘美軍吉普車到科隆的

路上,阿登納極目所見處處是倒塌了的房屋建築。一切都毀於戰火:有千年

歷史的教堂群只剩下了殘坦斷壁,萊茵河上的一座座美麗橋樑斷裂崩塌,阿

登納當年建築的米爾海姆大吊橋消失了,尼勒爾港、展覽館區也不復存在。

只有塔尖高達515 英尺的科隆大教堂仍然矗立在平坦的萊茵大地上,卻也千

瘡萬孔。

破壞程度是如此之大,以致當時許多人都認為科隆不可能被修復。但阿

登納不願意看到這座有著古老歷史和文化的城市在地球上消失。從中世紀前

羅馬人建立的一個前哨基地,發展成為第一個基督教主教管區,成為著名的

歷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