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部分

良年說:“到時候再說吧。”

第十六章

倉場總督是有兩處衙門的,北京的倉場總督衙門在東裱褙衚衕。每年開春,第一批漕船抵通之前,倉場總督就要到通州的衙門裡辦公。待秋末冬初之季,所有的漕糧都收兌完了,倉場總督又會回到東裱褙的衙門去。所以通州地區有一句歇後語:倉場進京——報完。

在東裱褙衙門料理公務,就不像在通州衙門那麼緊張了。按照官府的規矩,京官都不住在衙門裡,公務辦完以後都要回到自己的府宅。

整整一個冬天,鐵麟每到吃飯的時候就覺得不對味兒。究竟什麼不對味兒,他說不上來。這只是一種感覺,一種很細微很玄妙的感覺。因為連自己也說不清楚,他便沒有跟任何人講。從此他便養成了一種毛病,吃飯的時候總是發愣,愣愣呆呆地端著飯碗。別人看著疑惑不解,他自己有時候也覺得不好意思。家人以為他在想心事,怕打擾他,誰也不敢問他。就這樣,一冬過去了,又到了“七九河開,八九燕來”的時候了。

這一天一家人在進晚餐的時候,甘戎問他:“爸爸,您是不是又要去通州的倉場衙門了?”

鐵麟說:“是又怎麼樣?”

甘戎說:“我還要跟您去。”

鐵麟說:“你去年給我闖了那麼多禍還不夠嗎?”

甘戎說:“您真不講理,您光記著我闖禍了,怎麼不記得我給您幫了多少忙呀?”

鐵麟笑了,其實他是一百個願意把甘戎帶去的。有這麼一個聰明能幹的女兒在身邊陪伴著,他不僅有一種安全感,還有一種自豪感和成就感。

孫嬤嬤說:“甘戎在外面瘋慣了,在家裡閒不住,這一冬天就往通州跑了十多次。”

鐵麟疑惑地看了看她:“你沒事往通州跑什麼?”

甘戎說:“吃飯呀。”

鐵麟不解地問:“吃什麼飯呀?在家裡也沒餓著你。”

甘戎說:“那不一樣,通州的飯就是好吃。”

一句話把鐵麟提醒了,對,通州的飯就是跟家裡的飯不是一個味兒。他終於把這個感覺抓住了,就是這麼回事。這一冬天的滋味兒他都沒有咂摸出來,還是女孩兒家敏感精細,一下子就把奧妙揭出來了。可是,這奧妙到底是什麼呢?通州的飯北京的飯不都是用俸米做出來的嗎?怎麼不一樣呢?他問孫嬤嬤:“咱家這米是什麼時候領的?”

孫嬤嬤說:“去年八月領的。”

鐵麟沉思起來,去年八月領的……按說應該是前年的陳米呀,他們去年在通州吃的米也應該是前年的陳米呀,同樣是前年的陳米怎麼就不一樣呢……

鐵麟又問孫嬤嬤:“朝廷每年二月八月發兩次米,現在是不是又該去領了?”

孫嬤嬤說:“曹升這兩天整車備馬,正準備去領呢。”

鐵麟心裡一動:“您去告訴曹升,今年我跟他一塊兒去領俸米。”

※※※

通行的說法,漕運上是五閘二壩十三倉。五閘暫且不談,都在通惠河上。二壩指的是土壩和石壩,土壩收兌的是改兌米,石壩收兌的是正兌米。十三倉是指設在北京城裡的糧倉,即祿米倉、南新倉、舊太倉、海運倉、北新倉、興平倉、太平倉、富新倉、萬安倉、本裕倉、裕豐倉、儲濟倉、豐益倉,加上通州的大運西倉和大運中倉,習慣上也稱作京通十五倉。在石壩上收兌的正兌漕糧,儲存在京城十三倉。在土壩上收兌的改兌漕糧,則儲存在通州的大運西倉和大運中倉。通州二倉儲存的改兌米,主要是供應王公大臣的俸祿米。每年發放兩次,即二月和八月。

鐵麟官階屬於正二品,每年的俸米是77。5石。聽起來數目不少,可畢竟是大門大戶,上上下下張口吃飯的就四五十號人,攤到每一個人的頭上就沒多少了。領來的俸米是絕對不夠用的,每年還要花銀子從糧食市上購米購面。

這一天,曹升帶著兩輛大車,生龍活虎地朝通州奔去。正是冬末春初江河解凍之際,憋屈了一冬的北京人都急不可待地跑了出來。有經商的,有出遊的,有走親訪友的,大多數則是出來找飯食的。因此,這一路上人流不斷,倒也並不寂寞。鐵麟突然意識到,正是俸米發放之時,可是前來領米的車輛卻不多見。難道別人都有餘糧,惟獨自己等米下鍋?

從北京到通州,有兩條主要通道,一是水路,即通惠河,現在冰封未開,不能通船。二便是御石道,系雍正七年所修。早在康熙二年,從京城到遵化的東陵便建成了一條300裡之遙的御道。而從通州到朝陽門這一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