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將這四句詞反覆唱了好幾遍。虞姬當然明白丈夫的心境。他希望她走,因為他愛她,不想她死;他又不希望她走,因為他愛她,想一起死。於是虞姬開始唱和。
虞姬唱的什麼,《史記》無載。西漢初大臣、楚人陸賈曾撰《楚漢春秋》,應該是比較詳細記載了這段史實,此書在南宋時佚失,今人已不得見。好在唐朝人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中,引用了《楚漢春秋》中記載的虞姬的和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這歌的意思與項羽唱的是對上了,但我總覺得有些不太搭調。項羽所歌,詞是自己編的,曲應該套用的楚曲,因此明顯帶著楚風。而虞姬唱的卻是十分工整的五言,這種詞似乎不太符合秦末漢初的風格,不知道用楚曲能否唱出。另外一個疑點是,陸賈的《楚漢春秋》成書在《史記》前,司馬遷在寫《史記》時,應該可以參考這本書的內容,但《史記》中卻沒有記錄虞姬的和唱內容。虞姬這首歌的真偽,留給學者考證去吧。
霸王別的哪個姬(2)
不管虞姬唱的是不是上面的詞,總之是十分感人。不僅項羽淚流滿面,其手下兵士也都是哽咽一片,不能抬頭。此後,項羽騎上寶駒,率八百子弟開始突圍。
這就是史書所記載的“霸王別姬”的全部。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來,司馬遷把虞姬拉進來,是讓她做個陪襯,目的是為烘托項羽俠骨柔情的性格。包括司馬遷在內的歷代史學家、文學家,對於項羽這個人物都是充滿好感的。沒有按照“成者王侯敗者寇”的邏輯,把他打入另類,而是一直尊他為英雄豪傑式的人物。司馬遷雖然在項羽的仇人劉氏王朝當差,卻在《史記》中將項羽列入與劉邦平起平坐的“本紀”篇目,讓他享受帝王待遇,足見他對項羽本人的喜愛。
史學家並不感興趣的虞姬,卻讓文學家找到了靈感。史書中的閒人、配角卻成為文藝作品中的重頭、主角。項羽是一位從容走向失敗的英雄,但在從容中,又飽含對女人的眷戀和不捨;虞姬是一個堅強走向死亡的女人,但在堅強中,又充滿對男人的溫情和柔順。就此,文學家、藝術家開始了各自的想象,創造出了一個個屬於他們自己的虞姬。
據《史記》載,項羽突圍時,並沒有帶著虞姬。那麼,虞姬的結局如何呢?這成為文學家的分內工作。明代甄偉所著的小說《西漢通俗演義》,講的是比較通行的說法:
虞姬請求與項羽一道突圍,即使死也死在一塊。但項羽不同意,他認為虞姬既不會騎馬,也不能打仗,出去是白送死。如果留下成為俘虜,以虞姬的姿色,劉邦肯定不忍殺她。虞姬堅持要同行,並向項羽借劍以扮男裝。項羽將寶劍遞給虞姬。虞姬接劍在手,說:“妾受大王厚恩,無以報大王,願一死,以絕他念。”說罷,橫劍自刎。
將這一文學形象發揚光大的自然是梅蘭芳先生的京劇《霸王別姬》。梅先生的虞姬,不僅溫順善良、哀婉多情,而且雍容華貴、英武果敢。京劇裡的虞姬除了會唱之外,舞蹈和武術功底也十分了得,特別是其“劍舞”,已經成為虞姬的定妝照。
虞姬還留下了《虞美人》的詞牌。最著名的,大概就是南唐李後主那首悽婉哀涼的“春花秋月何時了”了。至於按照史書所記載的這百十來字就開始給虞姬寫傳記的,更不在少數,而且至今不衰。當然,寫出來的到底是誰,可能作者自己也不知道。
虞姬的商業價值也不小。對於虞姬到底死在哪,安徽的靈璧縣和百里之外的定遠縣都在爭,兩處各有一個虞姬墓。根據一個人不能死兩次的法律精神,最後折中的解釋是,虞姬不是抹脖子了嗎?所以她身首異處。靈璧埋的是身子,而定遠埋的是腦袋,並且是項羽拎著老婆的腦袋被漢軍趕到這裡之後,親自埋葬的。據說這座墓上還生長一種不知名的草,葉子一出來就是紅色,會無風自動,好似美人翩翩起舞,當地人稱之為“虞美人草”。這樣兩處都有了名人資源。
史書對名人記載不詳的最大好處,是給人以爭搶資源的空間。虞姬的葬身處基本在垓下附近的區域內,但其出生地就眾說紛紜,相差十萬八千里了。有說江蘇吳縣的,有說浙江紹興的。江蘇沭陽不管那一套,先佔上再說,他們用虞姬的招牌造了“虞姬神”酒,建了虞姬度假村,開了虞姬苗木市場,最絕的,是辦了一個虞姬苗豬繁殖基地。
如果項羽靈魂有知,我非常想知道:“霸王,您當初別的到底是哪個姬?”
txt小說上傳分享
換個角度看呂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