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0部分

大防禦區域來增強防禦,應付隨時可能到來的入侵。只是以當時的情況。人類聯邦既缺乏必要技術,也缺少基本財力,因此大部分計劃都停留在紙面上。直到第五次格林尼治戰爭爆發,把中轉星打造成外圍要塞的設想都沒能變成現實。

第五次格林尼治戰爭,改變了人類聯邦,也改變了中轉星。

戰後不久。聯邦當局就做出了決定,由軍部牽頭把中轉星建造成家園星系外圍的支柱型軍事要塞。受當時的局勢影響,聯邦當局與軍部通力協助,趕在銀河系聯盟議會做出裁決之前把中轉星轉移到現在的位置,也就是離家園星系大約一點五億光年的引力奇點上。雖然銀河系聯盟隨後做出裁決,人類聯邦只是負責管理北四區的恆星系,無權將這些無主之地佔為己有,所有設計到主權的工程建設都需要得到聯盟議會批准,而中轉星所在的地點已經超過了家園星系的轄區。但是木已成舟,而且人類聯邦是第五次格林尼治戰爭的大功臣,聯盟議會也就預設了這個既成事實。

由此,中轉星成為了家園星系最外圍的太空要塞。

可惜的是,接下來的數百年間,人類聯邦並沒受到外來威脅,和平的假象矇蔽了所有人的眼睛,中轉星的軍事價值並沒完全體現出來。簡單的說。聯邦當局與軍部並不重視這座太空要塞。當然,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轉星屬於軍部,一切開支由聯邦當局承擔,與九個戰區沒半點關係。雖然軍費開支年年遞增,但是在抵消掉通貨膨脹之後,不但沒有增長,反而逐年縮水。九個戰區能夠維持下去。那是因為有單獨的財政收入。軍部只是一個架子,沒有管轄區域,也就不可能有其他收入。結果就是,中轉星一直不受重視,而當初規劃的很多基礎工程始終沒能上馬開工。

可以說。如果不是軍部自成一門,不受聯邦當局節制,而且任何涉及到基本防衛安全的事情都需要聯邦議院批准,恐怕早在幾百年前,聯邦當局就接管了中轉星,並且對其進行經濟開發了。

現在的中轉星,並不是太空要塞。

只是,這也未必是壞事。

中轉星並不大,直徑大約只有一百公里。雖然以人類軍團的標準來說,完全達到了太空要塞的標準,但是對矽魅聯盟而言,中轉星實在太小了。在除掉必要的外殼後,內部可以利用的空間十分狹小,能部署在此的軍團也不會太多。此外,中轉星離家園星系大約有一點五億光年,而在家園星系外圍有很多小行星,就算大部分小行星的體積都不夠大,不過有少數幾顆的體積足夠大。再說了,離家園星系更近,讓這些小行星成為矽魅聯盟進軍家園星系的更加理想的橋頭堡。

矽魅大軍佔領了中轉星,卻沒有改造中轉星,只是在這裡部署了一支部隊,以及幾艘巡邏艦。

簡單的說,中轉星成為了矽魅大軍包圍家園星系的一個支承點。

只是包圍,不是封鎖。

顯然,這種前沿支承點的主要價值是監視家園星系,及時發現前往家園星系或者從家園星系裡出來的艦船,也就不需要部署太多兵力,哪怕遭到攻擊也不會有太大損失,而且部署在附近的艦隊隨時能夠趕到增援。

類似的支承點,在家園星系附近還有很多。

為了避免被敵人發現,“星海”號最後一次跳躍的距離只有十光年,將進行空間跳躍的能量壓縮到了最低。

嚴格說來,這不是最後一次空間跳躍。

來到中轉星附近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因為在廣闊的宇宙中,只有質量巨大的星球能夠導致空間畸變,從而成為進行空間條約的參照點。就算“星海”號上有極為先進的裝置,也必須透過參照點確定跳躍線路。如果沒有參照點,就無法確定跳躍通道的出口,也就無法保證安全到達目的地。

雖然可以直接進入家園星系,但是恆星系裡的星球太過密集,還有大量飛船,因此貿然進入家園星系很有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比如出口開在某顆星球裡面,或者是撞上某艘大型飛船。正是如此,即便在和平時期,也得設定空間跳躍結點與太空港,確保能夠安全有效的進行空間跳躍。

家園星系裡有數十座太空港,只是現在是戰爭時期,這些太空港未必在原來的位置上。

至於空間結點,為了避免遭到敵人突然襲擊,肯定早就被聯邦軍隊封鎖了,甚至被改造成了空間陷阱。

簡單的說,在不瞭解家園星系的情況下,貿然闖進去,後果難以想像。

為此,就得首先到達家園星系外圍,設法跟軍部或者戰區司令部取得聯絡,在獲得了可靠的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