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明輝在這個時候說道:“其實,關鍵就是時間,我們現在得節約時間。”
康盛女王微微點了點頭,說道:“果真如此,我們會無條件的提供相關技術,幫助你們取得突破。只是,我們需要全程參與相關的行動。不管怎麼樣,需要離開南阿爾法星系的不止是人類聯邦。”
“這是當然的,我們取得的所有成果都是人類聯邦與極境族的共同財富。”(未完待續。。)
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危險時期
玉洪興提出的設想很大膽,也具備很高的可行性,至少比在短時間內建造數十億艘逃亡飛船更加現實,只是實施的難度也很大。不只是技術上的問題,還有一些非技術的,也無法用技術解決的問題。
將一顆行星級別的天體改造成一艘逃亡飛船,準確的說是一個完全封閉的世界,雖然在技術層面上不存在無法逾越的障礙,但是需要足夠的時間,巨大的工程量還需要投入足夠多的勞動力。
顯然,改造工程肯定無法在逃亡開始前完成。
說得簡單一點,改造之後的行星其實是超級逃亡飛船,能夠搭載的乘客是逃亡飛船的上萬倍。以一顆直徑五千公里的行星為住,將內部完全掏空,保留厚度在二十公里左右的殼體的情況下,殼體內側的表面積與行星表面積相當,在滿足基本生存環境的前提下,最多能容納一百億居民。
只是,僅僅一顆行星顯然遠遠不夠。
如果只是人類聯邦,大概需要一千顆這樣的行星。算上極境族的話,大概需要五千顆這樣的行星。要是把南阿爾法星系的其他文明全都考慮進去,至少需要十萬顆這樣的行星。就算某些文明對生存環境的要求不是很高,或者在逃亡期間可以降低生存要求,也至少需要五萬顆這樣的行星。
當然,五萬顆行星不算多。
在南阿爾法星系裡面,直徑在五千公里左右,有足夠資源的行星超過一百億顆,而且九成以上沒有常住居民。
問題是,改造五萬顆行星的工程量不比建造十億艘逃亡飛船少多少。
也就是說,如果能夠在一百年之內改造五萬顆行星,也就能夠建造十億艘逃亡飛船,而從成功的機率來看,十億艘逃亡飛船肯定比五萬顆行星高得多。如果只是為了儲存文明的種子,那就應該建造逃亡飛船。
其實,這也是第二紀元末期,人類科學家決定建造逃亡飛船的主要原因之一。
玉洪興提出這個方案,只是因為現在的情況與第二紀元末期不一樣,至少不存在兩個陣營的問題。
別忘了,在第二紀元末期,只有少數人類科學家主張逃亡,大部分人類科學家把希望放在了以中心黑洞為基礎的跨恆星系統宇航技術之上。雖然主張逃亡的科學家獲得了機會,但是獲得的資源極為有限。更重要的是,當時沒有人指望能夠拯救所有人,只是希望儲存文明的種子。
顯然,現在的情況恰好相反。
雖然戰爭還沒有結束,但是在極境族以人類聯邦的盟友身份參戰之後,持續了數百年的戰爭很快就會結束。楊屹的目的是拯救所有人,至少以此為根本目的,不存在其他可行的手段。至於楊屹親自尋找的另外一種辦法,因為沒有佔用太多資源,所以對逃亡行動產生的影響極為有限。
正是如此,玉洪興才提出了這套方案。
只是,問題同樣突出。
因為無法在逃亡開始之前完成改造工作,所以玉洪興提出,對行星的改造工作安排在逃亡開始之後,在此之前只需要完成前期準備,比如在行星上設定為改造服務的工業體系,建造基於原能,能夠在改造完成之前為行星上的所有居民提供合適的生存環境與工作環境的生態系統。
此外,還需要在部分行星上囤積改造中不可缺少,而且本星球上沒有的資源。
雖然這也是一項龐大的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資源,但是跟改造行星相比,前期的這點投入就不值一提了。別說是極境族,即便是人類聯邦也能在大約十年之內,在滿足自身需要的五千顆行星上完成改造前的準備工作。如果是極境族,最多隻需要二十年就能在五萬顆行星上完成準備工作。
顯然,相對於建造逃亡飛船,改造行星的前期準備工作所需要的付出少了許多。
雖然這只是前期準備,不等於後期改造,而且改造的工程量依然十分驚人,但是按照玉洪興的方案,改造將在逃亡開始後進行,而到了那個時候,恐怕沒任何人會對浩大的改造工程提出質疑。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本民族,或者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