剡星這邊發動進攻。
此時,他彙報的情況也得到了軍部的重視。
很簡單,這次不只是猜測,他提供了足夠多的證據,比如那支主力艦隊,以及跟隨主力艦隊到來的一千個軍團。哪怕軍部的高層並不相信兵域族能夠單獨發起進攻,也不會對此充耳不聞。
按照軍部的安排,玉擎宇得及時彙報前線情況。
當然,軍部也將派前幾艘快速偵察艦過來協助玉擎宇,準確的說是玉擎宇為這些快速偵察艦提供支援。
簡單的說,軍部在採信了玉擎宇的報告之後,首先得搞清楚戰場上的情況,才能決定該如何應對。雖然玉擎宇去過前線,跟敵人戰鬥過,但是在他撤回剡星之後,就無法繼續獲取敵人動向。更重要的是,只是一支主力艦隊與一千個軍團根本不可能打到家園星系,也談不上對家園星系構成威脅。要知道,在一千多光年的範圍內,有足夠多的恆星系,因此敵人肯定需要足夠多的兵力控制這些恆星系。如果敵人在沿途設立為運輸船隊提供支援的據點,就需要足夠多的兵力。通常情況下,只是一千個軍團根本不足以保證一千光年的航線安全,更無法打下家園星系。再說了,如果敵人打算以此為主要進攻線路,那麼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一個前沿據點,也就需要出動足夠多的工程部隊,並且送來足夠多的工程裝置,還需要花上一些時間。
顯然,這些都需要透過偵察加以證實。
此外,當時在其他方向上,昆陽族與狂獸族已經發動了新一輪進攻,還得到了兵域族艦隊的支援。
也就是說,軍部依然對玉擎宇的報告將信將疑。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
一直以來,兵域族都以艦隊為主,很少參與前線的地面戰鬥,大部分時候都是在支援昆陽族與狂獸族的軍團作戰。開戰之後,兵域族從來沒有在某個戰場上佔據主導地位,也從來沒有單獨承擔起地面戰鬥。雖然兵域族也有規模龐大的軍團,但是大部分時候,兵域族的軍團只負責佔領與控制。也就是說,兵域族的軍團始終在戰線後方,很少到前線跟人類軍團正面交戰。至於兵域族有沒有能力擴充軍團規模,其實也不是問題。這就是,在艦隊遭受了重創之後,兵域族首先得保證恢復艦隊的戰鬥力,也就是建造足夠多的戰艦,培養足夠多的艦隊官兵,然後才會考慮擴充軍團。更重要的是,有昆陽族與狂獸族在,兵域族的軍團很難成為主力。
既然昆陽族與狂獸族已經發動新一輪進攻,那麼兵域族有什麼理由開闢新的戰線?
就算兵力不是問題,畢竟兵域族規模龐大,有足夠多的人口,組建幾千個,甚至上萬個軍團不是難事。問題是,進攻需要的不止軍團,還需要艦隊。在昆陽族與狂獸族發動進攻的時候,兵域族的艦隊肯定受到了牽制。在沒有艦隊支援的情況下,戰鬥力本來就不怎麼樣的兵域族軍團又能做什麼?
換個角度來看,如果說兵域族軍團充當預備隊,還更加可信。
正是如此,軍部才派來快速偵察艦,試圖搞清楚敵人的情況,準確說是有沒有昆陽族與狂獸族的軍團。
當然,結果顯而易見。
在接下來的三個月中,這些快速偵察艦輪番出動,將附近的恆星系摸了個遍,卻沒有找到昆陽族與狂獸族的軍團,只是證實了玉擎宇的報告,即在那個被敵人佔領的恆星系裡面有很多兵域族的軍團。
由此,軍部認定該方向上的威脅並不明顯。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威脅。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軍部做出這樣的判斷也在情理之中。簡單的說,兵域族在該方向上的舉措很肯定是敵人的備用方案,即昆陽族與狂獸族在其他方向上的進攻受阻後,才會考慮在該方向上發動大規模進攻。很明顯,兵域族不會在近期貿然發動進攻,因此對家園星系構成的威脅並不明顯。
只是,威脅依然存在。
這就是,當昆陽族與狂獸族在其他方向上的進攻遭受挫敗之後,兵域族必然會在該方向上發動進攻。
在做出了這個判斷之後,軍部也做了相應的部署。
這就是,授予玉擎宇一項特權,讓他以代軍團長的身份在當地招募兵員,組建更多的軍團,軍部將正式承認這些軍團的基層軍官,並且提供基本保障,也就是為這些軍團提供必要的武器裝備。
只不過,也僅僅如此。
雖然玉擎宇申請增兵剡星,但是被軍部拒絕了,因為人類軍團正在其他幾個方向上跟昆陽族與狂獸族激戰,就算有預備隊,也不會派往還沒有遭到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