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邊讀邊討論好不好
曾經問一個同事,是否給孩子讀圖畫書。同事很肯定地說,當然讀了。
又問他:“那你都讀的哪些書呢?怎麼給孩子讀的?”他說:“我啊,買了很多光碟,如《鞠萍姐姐講故事》、《聽媽媽講故事》、《魔法媽媽講故事》什麼的,到時候一點播放鍵就行了,我家閨女挺愛聽的。”
原來如此。
我個人非常不贊同這種偷懶的做法,而且媽媽過於溫柔的講故事方式,遠沒有爸爸那種形象又誇張的講法吸引人。其實,所謂親子閱讀,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閱讀,不是機器單向度的自吟自唱。鞠萍姐姐也好,魔法媽媽也好,講故事雖然很動聽,但都不是一個活生生的可以展現音容笑貌的人,不是可以交流的物件,代替不了哪怕笨口拙舌的爸爸或媽媽。親子閱讀,一方面是給孩子讀故事,教他們懂得生活的哲理,另一方面在於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以書為載體加強親子之間的互動。
一、親子閱讀進行時(7)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父母把親子閱讀當成任務,總是急急忙忙地讀,也不管孩子愛不愛聽。讀的時候,甚至不允許孩子提問,生怕影響了故事的流暢性。讀完故事,迅速把書收回書架,沒有交流,也不問孩子的心理感受,轉做其他。我認為,這樣做都是不對或不科學的。
還是那句話,讀不是目的,交流才是根本。我給哲哲讀故事的時候,經常停下來與他討論一番。有時候,討論花了太長時間,以至於書都沒讀上幾頁。偶爾我也續編或改編一下原來的故事,玩得盡興了,再去做別的事情。久而久之,我們都很享受這種交流,既學到了書本之外的很多東西,也真正做到了與人互動、與書互動,養成了讀書思考、讀書質疑的習慣。
而這種閱讀習慣無疑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在我看來,與孩子探討故事更重要。在此過程中,你才能知道他的小腦瓜在想什麼,也才能摸清他的思維特點、語言表達能力、想象力、他的所愛所好等,畢竟好的教育首先建立在對教育物件的深入瞭解上。
二、為孩子選書是一門學問(1)
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朝永振一郎少年時,他的班主任送給他一本《物理的故事》。後來,朝永回憶說,正是這本書讓一直病怏怏的他愛上了物理,走上了物理研究之路。
一本書真的有這麼大的影響嗎?也許有,也許沒有。發生化學反應的關鍵,就是書是否與讀者產生聯絡,觸動讀者內心深處最敏感的地方。
回想為哲哲讀故事的經歷,我時而後悔沒有給他讀那些經典的童書,時而自責給他讀了和他年齡不匹配的書。兩種情形讓人想起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結局就是,錯過。
例如,“不一樣的卡梅拉”系列適合六七歲的孩子讀,而我足足提前了兩年,當時,我還納悶他為何不喜歡這麼經典的書。2010年春節,給他讀《爺爺的天使》,兒子哭得一塌糊塗,很明顯他不能接受親人逝去的現實。《活了一百次的貓》也是很經典的書,因為不少專家推薦,哲哲上幼兒園中班時就給他讀過。前幾天,問他對這本書的印象,他說唯一記得的是,那隻貓“溼抹布一樣地被撈上來”。p米p花p書p庫p ;http://www。7mihua。com
有了前車之鑑,其他的圖畫書,像《獾的禮物》、《爺爺變成了幽靈》、《小魯的池塘》等,我雖然都買了回來,但卻一直放在書架上,等他長大再讀給他。
“海豚繪本花園”系列裡的圖書都很不錯,但第一輯中的《我的爸爸叫焦尼》,我也一直沒給兒子讀。這本書講了離婚後的母親帶著孩子去看父親的故事。作者在繪畫、色彩上用意很深,經過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長竇桂梅的講解,更讓人感覺到作者的偉大。但我一直沒給他看,一是沒有離婚的打算,二是不想讓他去體驗家庭破裂後的痛苦,儘管天各一方的父親和母親都聲稱很愛孩子。
孫幼軍是個很不錯的本土原創圖畫書作家,他的“小豬唏哩呼嚕”系列口碑很好。哲哲4歲時給他閱讀,感到他也不是十分熱衷,只對唏哩呼嚕因太胖掉了褲子、小蛇被作為腰帶等比較俗氣的細節感興趣,哈哈笑個不停。至於書中那些友誼、責任等更有價值的東西,反倒沒有沉澱下來。另外,書中關於欺行霸市、消極怠工、不守信用等屬於成人世界的市儈,顯然也不適合教給小孩子。所以,只讀了一兩本就束之高閣了。
倒是孫幼軍的《洋教頭手記》、《桃園的大雞和小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