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09年,為了緩和中國人民的反美情緒,維持其對中國的半殖民地統治,美帝國主義宣佈減免“庚子賠款”的大部分款項,計劃將其中一部分作為中國留美學生的費用,以此吸引中國學生留美;另一部分用來在中國辦學校、醫院及其他所謂的慈善事業。清華大學的創辦就是這一計劃的直接結果。當然,美國人的初衷是透過這種方式博得新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好感。

1909年,美國人把相當於現在2億美元的賠款退還給中國,條件是要求清政府外交部設立“留美培訓學校”,併成立“遊美學務處”,負責直接選派學生赴美。在最初的兩批留美學生中,包括有著名的梅貽琦、趙元任、竺可楨、王世傑、胡適等人。1911年,一所用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學堂誕生了,它就是清華大學的前身。學校當時的校址在清華園,故名。1911年4月29日,清華學堂正式開學,當時掌管學部和外務部的軍機大臣那桐為清華學堂題寫了校名。

清華學堂初創時就提出“以進德修業、自強不息為教育之方針”。1912年,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1914年,著名學者梁啟超到校作題為《君子》的演講,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勉勵學生。這句話後來被鑄入校徽,高懸於大禮堂的上方,成為全校師生共同遵守的校訓。

1913年周詒春擔任校長後,開始積極籌備將清華學校改辦為大學。至1918年間,周詒春主持籌建了一批適應未來大學需要的高標準建築,即清華著名的“四大建築”——大禮堂、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1925年,曹雲祥任校長時,清華增設了大學部和國學研究院,開始招收四年制大學生。學校特別注意延聘名師,先後聘請了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等著名學者擔任清華國學院的“四大導師”。他們和考古學家李濟、文學家吳宓等薈萃於清華,分別培養研究中國文學、史學、哲學等的人才。雖然由於種種原因,清華國學院於1928年終結,但卻為我國培養了一代國學專家,其中如姚明達、羅根澤、陳守寔、劉盼遂、劉節、陸侃如、謝國楨、王力、高亨、王靜如、徐中舒、姜亮夫、戴家祥、蔣天樞、朱芳圃等,都可謂成就卓著。1928年,清華學校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設文、法、理、工4個學院,16個系。1929年秋,又開辦了研究院。

梅貽琦時代的清華

作為清華歷史上惟一一位終身校長,梅貽琦對清華大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09年夏,清政府“遊美學務處”招考第一批庚款留學生,梅貽琦以優異成績被錄取,成為清華的第一批學生。1915年,梅貽琦到清華任教。1925年,清華學校增設大學部,梅貽琦擔任物理系的“首席教授”。由於清華學堂(學校)屬學部與外交部共管,政出多門,加之軍閥混戰,政權更迭,清華校長也跟著走馬燈似地更換,所以清華的校長不好做是出了名的。任期短的只有三個月,多數不到一年,有的甚至沒有到任就被學生拒絕。1931年底,時任清華留美學生監督的梅貽琦奉命回國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此後,梅貽琦連續執掌清華17年,直到1948年12月離開大陸。

關於梅貽琦對清華的貢獻,著名學者陳岱孫曾經這樣說過:“梅先生可以說是清華大學的主要建立人……正是在他任校長期間,清華才從頗有名氣而無學術地位的留美預備學校,成為蒸蒸日上、躋於名牌之列的大學。”梅貽琦以“通知為本,專識為末”作為指導觀念,指出近代中國大學教育的通病是“通識授受不足”,這一思想也成為梅貽琦任校長期間清華大學的一貫辦學方針。他提倡學術自由,科學民主,主張學與術分開,文與理通科,主張學生自學。培養通才,而不是複製高階匠人,這也許就是清華頻出大師級學者的成功之所在。梅貽琦為人謙和、誠篤,外圓內方,謹言慎行,人稱“寡言君子”。他雖然不喜著書立說,身後留下的文字不多,但有一名言卻知者甚多——“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先生的這一名言現在流傳頗廣,被稱之為“大師論”,其實這也可說是他教育思想的關鍵一環,是清華之所以為清華的重要因素。

值得欽佩的是,梅貽琦廉潔奉公。他就任校長後,率先放棄校長的特權,住進了清華園甲所(校長住宅),同時自己付家裡工人的工資,電話費也自己付,甚至不要學校供應的兩噸煤。他在母校幾十年,面對清華雄厚的資金,卻決不苟取分文。在西南聯大期間,身為名大學的校長,他經常“吃的是白飯拌辣椒,有時吃上一頓菠菜豆腐湯,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