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部分

漢同濟醫科大學);工學院測量系遷往武漢,即為武漢測繪科技大學。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工學院的機械系、電機系、造船系併入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大、復旦、聖約翰等11所高校的土建系、科、組併入。同濟大學成為國內土木建築領域最大、專業最全的工科大學。1958年,同濟大學由高教部劃歸建工部領導。1960年,被列為建工部重點高校。1966年,重新劃歸高教部領導。學校還是首批被國務院批准成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

1978年,同濟大學恢復對德交流,成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視窗。同時,開始由土木為主的理工科大學向理工為主的多科性大學轉變,並迅速恢復和發展成為一所以工為主、理工結合,經、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學。1996年7月,原上海建材工業學院和上海城建學院併入同濟大學。2000年4月,又與上海鐵道大學合併,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目前的同濟大學是一所擁有理、工、醫、文、法、哲、經濟、管理、教育9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

作為全國重點大學,同濟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和國家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與地方重點共建的高水平大學行列。

國際影響

作為一所中外合作歷史悠久的名校,學校在國際上有相當影響。目前,設有經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養碩士研究生的中德學院、與法國巴黎高科大學集團合作舉辦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學院等。

師資力量

學校擁有教學科研人員4200多人,其中中科院院士5人,工程院院士7人,教授等正高階職稱者530多人,副教授等副高階職稱者1300多人。

著名系科

同濟大學有建築與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經濟與管理、電子與資訊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外國語、文法、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醫學、理學、交通運輸、汽車、海洋與地球科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傳播與藝術、女子學院及軟體等學院,還建有繼續教育、高等技術、職業技術教育、國際文化交流、網路教育、汽車營銷及電影學院等,學校還設有經中德政府批准合作培養碩士研究生的中德學院、與法國巴黎高科大學集團合作舉辦的中法工程和管理學院等。目前學校共有82個本科專業、209個碩士點、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78個博士授權點、13個博士後流動站;有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4個。土木、海洋、環境、車輛、交通等專業水平居於全國前列。

硬體設施

校園佔地面積3700多畝,建築總面積120多萬平方米,共有5個校區(四平路校區、滬西校區、滬北校區、滬東校區、嘉定校區);學校還設有5個附屬醫院和2個附屬學校;圖書館藏書360多萬冊。

大家英才

著名學者:汪品先、孫鈞、馬在田、姚熹、鄭時齡、項海帆、李同保、郭重慶、戴復東、範立礎、盧耀如、沈祖炎、梁伯強、貝時璋、沈其震、裘法祖、吳孟超、吳旻等、許厚澤、寧津生、唐有祺、盧佩章、黃志鏜、曹楚南、鄧景發、戚正武、李國豪、金經昌、何友聲、潘鏡芙、朱洪元、陶亨鹹、王守武、吳式樞、王守覺、塗銘旌、陳星弼等。

功勳校長

埃裡希?寶隆:1907年—1909年;

福 沙:1909年—1917年;

貝 倫:1912年—1919年,1921年—1927年;

沈 恩:1917年—1923年;

袁希濤:1923年—1927年;

胡庶華:1929年—1932年;

翁之龍:1932年—1939年;

夏堅白:1948年—1952年;

薛尚實:1953年—1959年;

李國豪:1977年—1984年。

校訓

嚴謹、求實、團結、創新。

上海交通大學(1)

綜合評估

名氣指數:★★★★★

實力指數:★★★★★

發展指數:★★★★☆

歷史淵源

在中國近代史上,一大批仁人志士深感只有興學育才、教育救國,才能避免亡國滅種的危機。在這些人的大力倡導下,中國興建了一批新式的學校。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就是這樣創辦起來的。

盛宣懷和南洋公學

盛宣懷(184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