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高校第五,其中社會科學居全國高校第一。在25個全國重點學科中,突出的有馬克思主義哲學、社會學、經濟學、史學等。在由###等有關機構的學科評估中,中國人民大學的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社會學、新聞傳播學等5個一級學科整體水平排名全國第一,政治學、農林經濟管理、歷史學、工商管理等專業也排名前列。
硬體設施
在硬體設施方面,最令中國人民大學值得驕傲的是,它擁有我國著名的人文社會科學資料中心、資訊中心和圖書出版中心。該校圖書館設施先進,館內藏書250萬冊,並設有“###文科文獻資訊中心”。最著名的是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它是我國收集、整理、儲存、釋出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經濟和管理科學資訊資源的權威機構,其編輯的年度報刊資料索引是中國四大文獻檢索索引之一。
大家英才
中國人民大學的歷史上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學者大家,主要分佈在社會科學領域,其中著名的有:吳玉章、成仿吾、范文瀾、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華、尚鉞、吳景超、李景漢、安崗、石峻、繆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風、許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劉錚、查瑞傳、苗力田等。據統計,中國人民大學的畢業生中,有四百多名部長及部長以上級別的政治人物。
功勳校長
吳玉章:1950年—1966年;
成仿吾:1978年—1983年;
袁寶華:1985年—1991年;
黃 達:1991年—1994年;
李文海:1994年—2000年。
校訓
實事求是。
武漢大學(1)
綜合評估
名氣指數:★★★★★
實力指數:★★★★★
發展指數:★★★★☆
歷史淵源
自強學堂
武漢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朔到清末湖廣總督張之洞於1893年創辦的自強學堂,這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國人自行創辦和管理的新式高等專門學堂。
張之洞(1837年—1909年),河北南皮縣人,字孝達,號香濤,易號抱冰,諡號文襄。他是清末洋務運動的領袖之一,也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教育活動家。張之洞認為舊的教育制度是國家政治衰頹和經濟落後的根源之一,要想國富民強,就必須推行新的辦學理論。為了實現自己的主張,張之洞曾在湖北、四川、山西和廣州分別創辦了經心書院、尊經書院、令德書院和廣雅書院,但仍以孔孟之道和綱常倫理作為書院學習的重點內容。在就任湖廣總督之後,張之洞逐漸形成了一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理念。雖然他的這一套理念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教育,但客觀上卻有利於引進西方教育理論,推進了中國近代的教育制度改革。自強學堂就是在張之洞“中體西用”的思想指導下創辦的。
1893年,學堂在武昌三佛閣大朝街口開辦,張之洞認為“蓋聞經國以自強為本”、“自強之道,以教育人才為先”,所以以“自強”二字為學堂命名。最初,學堂設有方言(意即外語)、算學、格致、商務四門,每門招收學生20人。在老師和學生的選擇上,張之洞的要求都很嚴格。著名國學大師和英國文學專家辜鴻銘、晚清著名數學家華蘅芳都曾經任教於此。學堂的管理也模仿西方制度,如改膏夥製為獎學金制、實行分科教學制等。自強學堂開辦兩年後,張之洞認為只有在學好泰西方言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更深層次的研究格致和商務,於是他決定將自強學堂改成一個主要學習泰西語言的學堂。1896年,自強學堂調整學科門類設定,將算學門移入兩湖書院;格致、商務兩門因無合適教材而停開;僅留方言一門,開設英、法、德、俄四科,1898年又增設日語;每科學生人數增加至30名。與此同時,張之洞又將原設於鐵政局內的化學學堂併入自強學堂,單獨成為一門。
自強學堂從開辦之日起就採用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在全國首開分門(科)教學、按齋(班)授課的體制,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許多學堂競相仿效。從傳統的學院到新式的學堂,可以說是張之洞“中體西用”主張的一個卓有成效的改革,同時為武漢大學的百年基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02年,張之洞將自強學堂改為方言學堂,並從三佛閣遷至東廠口。方言學堂學制五年,設有地理、歷史、算術、公法、交涉等課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