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徐州北部後,繼續向北進攻青州。
呂布記得,歷史上官渡之戰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袁軍強勢進攻,第二階段,袁曹戰略相持,第三階段,烏巢奇襲,第四階段,掃尾,吞併河北。
如今顏良已死,文丑雖然沒有步顏良的後塵,但也被曹操打的大敗,袁軍士氣大挫,短時間內無力再繼續進攻,袁軍強勢進攻的第一階段結束。
到七月的時候,袁軍重整旗鼓,進軍陽武,準備南下進攻許昌,到八月的時候,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里,而曹操也爭鋒相對,立營與袁軍對峙,戰略相持的第二階段開始,之後袁曹雙方各有攻防,曹操與袁軍交戰失利,退回營壘堅守。
直到同年十月,袁紹的謀士許攸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燬袁軍的糧草輜重,官渡局勢才發生根本性轉變。
現在是公元200年五月初,距離袁曹雙方的戰略相持階段和烏巢奇襲階段還數月時間,過早涉入官渡之戰是十分不明智的。
所以,呂布在送走袁曹雙方的使者使者之後,開始大造聲勢,揚言要先拿下徐州北部,再攻下許昌。
訊息一出四方雷動,一開始袁紹還擔心,呂布只是口頭上說說敷衍他,如今看到呂布命張遼為帥,張繡副之,徐庶為軍師率領五萬大軍,大舉進攻徐州北部,這才放下心來。
而曹操這邊聽聞呂布大舉出兵,不知情的百姓,普通軍士和官員,一時間人心惶惶,只有曹操和心腹謀士將領才知道,呂布出兵意味著,他們將可以呼叫更多的兵馬來防守官渡。
已經全部據有江東的孫策,在聽聞呂布出兵徐州北部的訊息後,急忙召集謀臣武將,商議打過長江,報往日之仇。
世事無常,出兵前夕,孫策在丹徒山上打獵,卻遭遇刺客刺殺,血流滿面,傷勢極重。
原來孫策在奪取江東的過程中,手段過於粗暴,得罪了不少江東大族,這些江東大族失勢之後,不敢明面上反對孫策,卻暗中派刺客對孫策展開刺殺,因而有了丹徒這一幕。
主帥重傷,出兵淮南的計劃只能暫時終止,或許天要亡孫策,孫策重傷之後不能發怒,結果在城樓宴飲的時候,遇到江湖術士于吉招搖過市,這于吉備受百姓推崇,就連孫策身邊的將領,官員也多有深信者。
孫策是實力崇拜者,他怎麼會相信鬼神之說呢,于吉大搖大擺的蠱惑人心,讓他大為惱火,盛怒之下,孫策直接讓人將於吉打入大牢。
眾人見於吉下獄,紛紛來勸,這更讓孫策憤怒,孫策不顧金瘡迸裂,在一片反對聲中,強行將於吉斬殺。
多次發怒,導致孫策的傷勢越來越重,感覺自己命不久矣的孫策,招來張昭,周瑜和孫權,將江東大業交接給幼弟孫權,然後囑託張昭和周瑜盡心輔佐。
在留下一句“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後,小霸王孫策魂歸天際。
聽到這個訊息後的呂布,心中震驚不已,他本以為由於他的出現歷史改變,許多註定要發生的事情,將不會再發生,結果孫策還是死了,看來三國還是會按照歷史軌跡執行,只不過會出現一些區域性改變而已。
考慮到未來戰略的需要,呂布決定主動示好孫權,在他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第一時間承認孫權政權。
歷史上,孫權儘管按著孫策的旨意接手江東大業,但還是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他們覺得江東之主應該由孫策的兒子來繼承。
面對眾多的非議之聲,孫策展現出了其卓越的政治手腕,在對孫氏老臣進行雷厲風行的鎮壓和安撫後,終於坐穩江東之主的寶座。
現今,孫策雖然沒有娶到大喬,但依舊已經成婚生子,因而孫權還需要面對眾人對他繼承合理性的質疑。
基於這一點,呂布第一時間派出使者魯肅,前往江東拜見孫權。
步入江東朝堂,魯肅看到堂內眾人依舊處於對孫策早亡的悲痛當中。
感受著主位上那碧眼少年,全身散發出來的英氣,魯肅先是代表呂布,很沉痛的表達了對孫策早夭的惋惜,接著魯肅不卑不亢的表達了,呂布對孫權繼任江東之主的尊重與認可,同時提出要比江東握手言和。
對於魯肅的來意,眾人感到奇怪,因為孫呂之間大戰了數次,如今江東易主,局勢不穩,按理說,呂布應該趁機打過江東才對,同時他們還奇怪為何呂布會如此熱心,第一時間來江東支援孫權繼位,難道這中間有什麼貓膩?
孫權心中也同樣疑惑,不過既然呂布主動向自己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