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想起蒯越所與文書,當下連忙從衣袖拿出,急言道:“此乃我父遺囑,上面寫有日後荊州將交予我手,叔父與我同理政事!此可做證明!”
諸葛亮那如能料定一切的雙眸,立即暴射出兩道精光,心裡暗想道:“有此文書,我便可助主公名正言順地奪得荊州,以作基業!不過如今尚且還需二人,方可事成!”
諸葛亮想畢,向劉備投以一個眼色,劉備心神領會,速接過劉琦手上文書,拆開觀閱,果然如同劉琦所說。
劉備遂復投一個眼色與諸葛亮,諸葛亮神色一凝,遂而又道。
“既有此封文書,可證實大公子先前所言乃是事實,茲事體大,孔明不得不得罪,還望大公子莫要介懷!”
“先生不必多言,此乃關乎荊州正統,先生如此謹慎,亦是情有所原!”
諸葛亮施禮賠罪,劉琦連忙回禮,諸葛亮隨即又道:“我主深受劉荊州大恩,兩人又是血脈兄弟,豈能見荊州將亂,而坐視不管,孔明懇請主公出兵襄陽,相助大公子,位登荊州正統!”
劉備聽言,卻是露出幾分不忍為難之色,出言而道:“孔明誤會我意,我非欲出兵荊州,而是望攜賢侄親自趕往荊州,先穩大局,向荊州眾臣訴說景升兄之意,以免政綱落於蔡氏之手!”
“萬萬不可!蔡氏手握重權,主公若不帶一兵一卒,親身趕往,必遭其害!”
“可若我出兵而進,難免會有戰事,即時荊州百姓必遭戰禍,生靈塗炭,我實乃不忍!我寧死,亦不忍作禍害百姓之事!”
劉備臉色一正,這話可謂說得義正言辭,諸葛亮臉色連連變化,心中連起漣漪,劉備這般仁義,諸葛亮更為確信他乃愛民仁主。
其實諸葛亮投於劉備麾下,心想知人知面易,可知心卻難!他唯恐劉備是那虛偽之徒,一直不敢傾力而助,而經過近半年的相處,諸葛亮漸漸確認劉備是他心中的明主之選。
諸葛亮心中思慮暫且不說,此時諸葛亮聞得劉備所言,故裝無奈,嘆息道:“如此且再作商議!”
劉琦見狀,連連相勸,劉備卻是心意堅定,不肯聽勸,他態度明確,若往荊州,必不帶兵馬!
但若劉備不帶兵馬,諸葛亮亦不肯讓劉備冒險,劉琦無可奈何,只好暗裡乾著急。
之後,關、張二人聞之此事,覺得這是奪取荊州的大好時機,兩人乃劉備結義兄弟,當望劉備能取荊州為根基,兩人速來尋劉備,卻反而被劉備怒叱一番,羞愧離去。
關、張二人見勸不得劉備,想諸葛亮多謀,劉備素來對其言聽計從,故而來尋諸葛亮商議。
諸葛亮卻是不急,輕撫鵝毛扇,輕聲說道:“兩位將軍不必急躁,且等二人,即時主公必願取荊州!”
諸葛亮淡言而道,關羽、張飛聽得一頭霧水,不過卻見諸葛亮那運籌帷幄,胸有成竹的樣子,兩人齊聲問道。
“軍師所言,是哪二人?”
“天機不可洩露!”
諸葛亮嘴角微微上翹,甚是神秘地輕笑,邁步離開,關、張兩人相視一眼,他倆早已習慣諸葛亮這般神秘,不過諸葛亮既是這般篤定,也就說明如今時局都在諸葛亮的掌握之中。
關、張二人心中大定,想著諸葛亮有言,劉備不久必取荊州,亦是興奮無比,兩人各自回去,操練兵馬,等待戰事。
這邊劉備躊躇不定,劉琦眼見時日一天一天過去,正急得如火燒眉頭之時,忽然,蒯越、蒯良帶著一隊從人來到了荊州。
蒯越、蒯良兄弟二人,才學韜略皆乃上乘,一為荊州別駕,管轄政務,一乃荊州軍師,負責出謀劃策,行兵作戰之軍事,兩兄弟可謂是荊州文士謀臣之首,深受劉表重用。
時下關、張正與諸葛亮商議不久即將而來的戰事,忽聞荊州有人來見,諸葛亮淡然一笑,向關、張說道。
“這必是蒯良、蒯越兄弟二人來見,萬事濟也!二位將軍,快隨我去見主公,稍後你等莫要多言,可看我眼色行事,我眼色一起,你等便如此如此!”
諸葛亮與關、張二人交代一番,二人連連頷首,當下謹記,隨後,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趕至校場大帳。
剛是近帳,便是聽得,蒯良、蒯越兄弟二人在宣告文書,那兩封文書的內容竟是劉表有令,要調離劉備出征豫章僅剩的萬餘兵馬,同時又暫免劉琦江夏郡守之職,要其立刻趕回襄陽,守候在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