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孫權大會東吳文武於殿,宣詔欲與劉備聯合之事,周瑜聞言大喜,竭力應和,黃蓋、程普等老將亦無異議。
隨後,周瑜又與黃蓋、程普等人出席為張昭之事,拜禮賠罪,孫權卻無發怒,反而笑容可掬,隨意地喝叱數句,然後又教眾人待張昭病好,再一一前往賠罪。
眾人領命,紛紛歸位,孫權遂又教太常諸葛瑾為使,即日前往西川,說與聯合之事,諸葛瑾領命,當日收拾行裝,便是入川趕往成都去見劉備。
卻說劉備自平定西川,安民已定,大賞三軍,人心大悅,近年諸葛亮、法正、黃權等人,日夜無休,穩固內政,西川漸有復甦之跡。
劉備又教各地官員大開糧庫,資與百姓,因而其仁德之名,傳遍西川,百姓無不稱讚,同時荊州有蒯氏兄弟、尹籍等俊才坐鎮內局,荊州之地亦重複昔日繁盛。
荊襄之民,幸得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至此,荊襄、西川兩地,皆是一片樂聲。
與此同時,關羽在荊州又徵集新兵數萬,荊州軍擴至十二萬之眾,關羽親自操練,以備戰事。
而在西川,諸葛亮在各地徵集新兵六萬,川軍共有十四萬,諸葛亮教張飛、趙雲、馬超等將,日夜勤練兵馬,諸將無有怠慢,兼之諸葛亮不時勘察,賞罰有道,因而川軍頗為精銳。
時年,曹操、呂布、孫權三雄建國之事,相繼傳入川地,劉備聞之大驚。後更聽細作來報,魏晉兩國聯好相盟。
劉備聽後,甚是慌亂,急召麾下一眾文武於州衙議事,劉備臉色沉著。梟目盡是憂色,凝聲而道。
“曹操、呂布、孫權紛紛稱王立國,如今漢室皇威盡失,更勝於昔年十常侍、董卓之亂,近月聽聞呂布更與曹操結為同盟,私定平分天下。倘若如此,魏晉兩國勢必先來伐我,如今時勢危急,不知諸公可有計策?”
張飛一瞪環眼,怒氣衝衝地咆聲喝道:“曹老賊乃閹黨之後。孫權其父亦是小吏出身,怎敢稱王建國耶?”
“呂賊更是不知廉恥,竟與曹操那竊國之賊狼狽為奸,欲要平分天下,兄長不必多慮,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荊州自有二哥把守,抵抗魏吳。倘若呂賊敢出兵來犯川地,弟願領兵馬,與晉軍決一死戰。至死方休!”
張飛那雷公般的嗓子吼起,震得整座殿堂都在搖晃,法正聞言,急出席而道:“魏晉兩國勢大,倘若果真合力來攻,我等孤掌難鳴。必敗無疑,依某之見。當應聯合東吳,與之相抗。方為上策!”
法正此言一落,張飛立即瞪著環眼喝道:“不可!那碧眼小兒自立為吳王,無視朝廷,實為賊也,我兄乃漢室宗親,豈可與賊同謀?!”
法正一聽,欲言又止,劉備礙著仁義之名,雖有隨法正之計,但卻不好明言,劉備遂急把目光投向諸葛亮。
諸葛亮竟是在閉目養神,旁若無人,劉備見之,張口問道:“依孔明之見,我當若何?”
諸葛亮似乎自有一番思量,把扇一招,與劉備秉道:“魏晉兩國聯合,足有百萬之眾,若我等獨力相抗,無疑是螳臂擋車,自取滅亡,所謂唇亡齒寒,但若主公一敗,東吳難保,亮料定東吳必有動作,當下可先等東吳來使入川,看那孫權如何謀劃,再做定論!”
劉備聽言,眉頭一皺,但又見諸葛亮不急不躁,似乎已有定奪,便先應諾。
數日後,果如諸葛亮所料,諸葛瑾趕到成都拜見,劉備遂令親隨接諸葛瑾入城相見。
禮畢,劉備以上賓之禮待諸葛瑾,賜席而坐,諸葛瑾先呈上孫權書信,劉備觀之,臉色剎地連變不止,眉頭深鎖,凝聲喝道:“吳王此乃何意?!!”
席下一眾謀士見劉備臉色如此,不知所然,唯有諸葛亮臉露微笑,諸葛瑾起身拜禮,作揖而道:“皇叔乃漢室宗親,且仁義佈於四海,如今已得西川、荊襄之地,當應登為蜀王,我家大王已發書許昌,向當今天子表奏皇叔為蜀王,還望皇叔莫要辜負吳王一番心意!”
劉備梟目猛地一睜,心頭跳動不止,但還是壓住澎湃而動的野望,厲聲喝道:“吳王莫非要陷備於不仁不義耶?備雖為漢室宗親,當以匡扶漢室為己任,若為此事,是反漢矣,備豈敢如此,此事莫要再提!”
諸葛瑾見狀,眉頭一皺,欲要再言時,劉備拂衣而起,退入後堂,席下一眾謀士尚未反應過來,諸葛亮卻是談笑自如,向其兄諸葛瑾先做賠罪,然後命左右先將諸葛瑾於驛舍安置。
隨後,諸葛亮與法正、黃權等人細聲道說一陣,眾人聽言色變,當夜,諸葛亮聚眾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