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失守,呂布大敗而回東川,閬中前後戰事,皆細細詳述,張遼聞言大驚失色,急尋成公英前來商議,具告前事。
成公英一聽,眉頭深鎖,思量一陣後,長嘆一聲,與張遼謂道:“閬中已失,實乃時運不濟也,當時關羽已被大王斬殺,我軍盛勢攻之,必可將蜀軍剿滅!”
“可惜諸葛亮及時趕援,突而襲擊,而張頜將軍所引援軍,被諸葛亮八陣圖延誤了時日,援之不及,以致此大敗!”
“不過世事難料,諸葛亮亦無料到,張頜將軍後來得土人相助,走了斜谷小路,在千鈞一髮之際,救下了大王等人!”
“眼下諸葛亮必率大軍前往梓潼來援,我等萬萬不可貿然輕入,否則必遭滅頂之災,依我之見,此處關口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我等可把守此關,以待龐軍師平定涼州,發以援軍,再做進取!”
成公英素來行事縝密,張遼亦非急功近利之人,更何況又有前車之鑑,張遼細想一陣,遂應下成公英之言,一面教兵士嚴密把守關口,一面又教人前往漢中打探涼州戰況。
與此同時,在涼州之內,卻說馬超兵行險著,成功襲擊了南安,正欲呼應隴西舊部,一起舉事。
隴西乃西涼腹地,一旦馬氏舊部一齊舉事,隴西失守,馬超要取西涼便如囊中探物,可馬超卻萬萬未有料到,龐統正率領大部兵馬趕往隴西。
此下在隴西郡內,有羌人名叫徹裡吉,年近三旬,義薄雲天,德高望重,故而有不少羌人暗中追隨。
其中徹裡吉麾下有一文一武,文乃雅丹,此人智謀極高,曾深究漢禮文學,兵法甚為了得。
武則是越吉,此人生得孔武有力,虎背熊腰,力大如牛,極為悍勇,有萬夫莫敵之勇。
早年西羌、北羌紛紛造反,徹裡吉隨之在西羌舉事,只可惜後來北羌被龐統鎮服。
當時西羌叛賊首領,見呂布採取懷柔政策,又嚴懲貪汙官吏,便接受了北晉的招安。
徹裡吉雖是野心蓬勃,但見大勢已去,便暫且忍辱負重,隨之招安,不過徹裡吉暗中卻聚集舊部,就於隴西一帶,等待時機。
羌人素來與馬氏一族深交,時年馬超攻克南安,威震西涼,徹裡吉見隴西有不少馬氏舊部欲要造反起事。
徹裡吉隨即暗中聯合,約定於初春時分,一同造反,期限一至,隴縣城內城外喊殺聲四起,徹裡吉還有各路反賊,約有數千餘人在城內縱火。
而在城外,東、南、西、北四門,各有二千餘賊兵前往攻城,欲要與城內賊子裡應外合,奪取隴縣。
隴西太守國淵見群賊四起,卻無慌亂,急傳令各門兵馬嚴守城池,又聚集精銳兵士於郡衙抵禦城內群賊。
卻說徹裡吉引著千餘羌人,蜂擁望郡衙殺來,國淵立於樓閣之上,一聲令下,弓弩手齊齊射箭,亂箭迸發。
徹裡吉大驚,連忙閃入人潮之內,此時麾下大將越吉,一聲怒吼,猶如猛獸出籠,舞著一雙大鐵錘,撥開箭雨,奮然而進。
越吉神勇無比,激憤各路人馬,群賊紛紛狂湧而入,國淵見勢,急教刀盾手抵住衙門,又令弓弩手急發箭矢。
隴西兵馬與群賊就在衙門口激烈拼殺,雖然隴西兵馬暫時還能穩住陣腳,但是看群賊這般瘋狂的攻勢,只恐難以把守多久。
與此同時,在隴西四門,各路賊子猛攻城門,城內亦不斷有賊子蜂擁來襲,隴西四門守兵,接應不暇,情勢極其危急。
就在群賊裡應外合,瘋狂攻打,妄想攻略隴縣時,在隴縣數里外,旌旗如山海一般,一部部兵馬威嚴赫赫,如若天上神兵。
引兵而來的,正是由龐統所率的六萬兵馬,龐統遙遙見得隴縣火光沖天,喊殺聲大震,臉色寒澈,與身旁諸將冷聲而道:“幸好早料此事,否則隴縣一失,隴西危矣,即時這些反賊與馬超相互呼應,西涼勢必大亂!”
原來龐統一開始本想先救天水,行至中途,龐統突然想到,馬氏一族在隴西威望極高,尚有極多餘部在隴西一帶。
這些馬氏餘部見馬超襲擊西涼,必定蠢蠢欲動,妄圖助馬超攻克西涼,而天水郡與南安郡相鄰,此下南安郡兵力空虛。
若是馬超出奇兵偷襲南安,再與隴西賊子相互呼應,勢必危矣,於是龐統最終命先鋒軍黃忠趕援天水,至於己軍這六萬兵馬卻取路轉往隴西。(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