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差官守墓。
旬日後,劉備召集一眾文武於殿下,強打精神,消瘦的面色盡是威凜,一雙梟目爍爍發亮,凝聲與眾臣謂道。
“孤與北晉,勢不同日月,如今楚王雖逝,但天下大業未成,社稷大器尚被賊子把弄,孤乃漢室帝胄,兼與楚王、翼德兩位兄弟立有誓言,不敢有忘,當竭力創業,平定江山,匡扶漢室,以踐前盟!”
劉備此言一落,殿下眾臣無不大喜,紛紛跪下,齊聲喝道:“臣等願效以死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有諸位英豪人傑助孤,孤豈憂大業不成耶?”劉備重重頷首,一雙梟目炯炯有神,那瘦肉的軀體,竟湧出一股龐大駭然的氣勢。
至此,劉備日夜不休,處理軍務大事,內政之事皆交由蔣琬、向朗、尹籍等臣子處理,劉備奮發圖強,蜀臣無不盡心盡力,西川諸郡得以迅速平穩。
蒯越、尹籍看在眼中,卻是又喜又憂,喜的是劉備能放下私怨,以國事為先。憂的是劉備畢竟年近六旬,如此操勞,極耗元神。日日消瘦。
蒯越、尹籍再三相勸,卻仍勸解不得。之後,蒯越、尹籍受諸葛亮所召,劉備二話不說,就遣二人前往,還吩咐蒯越、尹籍二人,傳話於諸葛亮,教諸葛亮無需擔憂後方,可努力征戰。早日剿除晉賊,滅除其國。
諸葛亮一一聽得前事,不覺中已淚流滿面,嘆聲而道:“孔明何德何能,竟得蜀王這般信任,自當效以死力!”
諸葛亮說罷,便修書一封,教人傳回梓潼,交予劉備,書中前半部分寫的是諸葛亮願為國赴死之決意。後半卻是勸劉備保養尊體,莫要過於操勞。
最後諸葛亮又告之劉備,他夜觀天象。察覺馬超已死,可一面教兀突骨遣心腹前往南蠻安穩局勢,一面徵集兵馬,以防萬一。
然後又吩咐,教張翼領兵一萬前往南鄭,保守後方,書信畢,諸葛亮只覺肩上重擔更為沉重,當夜與蒯越、尹籍商議直至黎明。方才歇息。
次日晌午時分,張飛率領二萬五千兵馬。兼合蒯越、尹籍、關興等一眾文武進軍陳倉。
張飛受命,率兵出發。軍中大小將校此去皆有拼死搏命之志,只見蜀國大軍,旌旗遍天,刀槍蔽日,聲勢浩蕩,殺氣騰騰,如同一條蜿蜒而動的游龍一般,望陳倉進發。
諸葛亮暫且並無動兵,一面整頓兵馬,準備軍器、輜重,一面又沉思計策,料想將來戰事,有何突發戰況,一一做出對策。
而龐德敗退南鄭,成公英進諫,言諸葛亮此下得了南鄭,定然趁勢長驅大進,殺往陳倉。
龐德亦覺有理,遂引兵望陳倉而來,陳倉守將此前已聽聞南鄭失守,正恐蜀軍來攻,此下聽聞斥候來報,得知龐德等將前來,連忙傳令各個關口兵士放行。
龐德一行人趕到陳倉,歇息休養數日,成公英料想蜀兵不日將至,不敢怠慢,教軍士挖以深溝高壘,遍排鹿角,以備蜀軍。
七八日後,忽有斥候來報,蜀軍五虎上將張飛,親率二萬五千餘兵馬,正往陳倉殺來。
成公英聽聞臉色一變,速與龐德、張遼等將商議道:“彼軍盛勢而來,銳氣正盛,我軍雖已佈防,但準備倉促,恐難抵其鋒芒,依某之見,可遣一員上將前往迎敵,挫其銳氣,教彼不敢貿然進軍!”
“我等卻趁此時候,完備防事,再協同諸公之力,併力守之,如此一來,陳倉可無慮也!”
成公英話音一落,張遼虎目一瞪,慨然而出,高聲而道:“區區鼠賊,有何懼哉?某願往之!”
成公英見是張遼,卻搖頭而道:“文遠傷勢未愈,不可輕動!”
“某等願往!!!”成公英言未畢,張頜、張虎、郭淮等將齊齊而出,三人眼色炯炯發亮,戰意昂然。
陳倉乃雍州關口,倘若一失,蜀軍便可直搗黃龍,殺入長安,長安乃北晉陪都,不容有失,三人深知其中利害,皆願效以死力!
成公英眉頭一皺,卻是沉吟下來,前番文翔之死,仍如陰霾一般在他心頭揮之不散,張飛悍勇兇猛,世上罕有敵手。
龐德似乎察覺到成公英的心思,神色一凝,沉聲而道:“龐某乃三軍統將,陣前克敵,自然是龐某之責,當由龐某親去!”
成公英一聽,神色一喜,頷首應道:“龐將軍神勇無敵,倘若願往,自是馬到功成!”
張頜、張虎、郭淮三人聽言,臉色一急,正欲張口,此時龐德卻又爭先接話道:“可教張頜、張虎兩位將軍隨某同去,張遼、郭淮兩位將軍則助成公把守城池,如此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