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部分

不能省的:肥皂每塊5分錢;寄信郵資本市3分、外埠4分;理髮每次2角;娛樂費每月至少要1圓,隨便看一場電影(當時又叫影戲)每張入場券2角或3角,每個月兩人總要看兩場,否則人生太枯燥了。上海灘的交際應酬費最難以捉摸。 參照:1933年上海工人生活狀況 到1933年,上海工人的月工資略微有所提高,通常為16。7圓到33。3圓,一般約為20圓。普通的工人家庭(雙職工)年收入平均達到400圓以上,比前幾年有所增加。在抗日戰爭以前的十年內,大致上名義工資年增長率為3。1%,扣除物價上漲率2。2%,實際收入每年增加0。9%,市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這種趨勢到抗日戰爭期間由於戰時經濟政策和惡性通貨膨脹的影響而大為下降)。 至於專業熟練工(佔工人總數的15%左右)、郵電職工、印刷業技工、小學教師、醫護人員等,家庭年收入可達600圓以上(月收入50圓以上),達到小康水平。生活消費明顯增加,相當部分用於子女的教育費、服裝費、娛樂費,以及居住比較好一點的住房。 中級職員和(大專畢業的)工程師、中學教員、醫生、記者、專業作家、律師、一般演員等(通常稱為自由職業者)家庭境況比較好些,四—五口之家月收入一二百圓以上者,可以住兩三間房子,月租金20—30圓,伙食費40—60圓。常常僱傭一個女傭操持家務,女傭的開支除了供給一日三餐(約合6—8圓)、安排住宿以外,另給月工資4—5圓;每年需多花費120—150圓。這樣的家庭逐步進入“中間階層”,成為社會中堅。 txt小說上傳分享

抗戰前夕上海的文化人(10)

1930年上海市產業工人數為263000人。周圍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產業工人數:無錫市為7萬人,蘇州市為6萬人,宜興市為126000人,武進市(常州)為16000人,南通市為13000人,鎮江市為9000人,南京市為18000人,杭州市為16000人,蕪湖市為15000人……,共計約64萬人。總之,30年代以上海市為中心,在長江三角洲地帶已經形成了一個新興的現代工業區,為當時東方最大的一個經濟、文化中心打下了牢固的基礎。這一地區的現代中間階層和產業工人的興起,為當時新文化提供了革命動力和新鮮的血液。 1929—1934年,上海市社會局對於上海工人階級的生活程度進行了持續5年的跟蹤定點調查。考慮到區域、行業、年齡、人口、收入、消費、文化程度、興趣愛好等專案,隨機抽樣305戶工人家庭,共1401人,平均每戶4。62人,其中就業人口2。06人;通常是一對30歲左右的工人夫妻加上一大一小兩個孩子,平均“等成年人口”為3。3人。逐日將他們的生活費記賬,堅持數年,加以整理,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這305戶工人的行業分佈為:紡織業60。3%,搬運業(以及行販)11。6%,機器及建築業9。5%,飲食業7。8%,化學工業6。4%,其他水電業、印刷業4。4%,基本體現了上海各行業的比例。 居住區域比例為:滬東21%,滬西42。3%,滬南18%,滬北5。9%,浦東12。8%,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根據1934年出版的《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上海市政府社會局編輯)所列出的資料,可以看到1933年一個典型工人家庭的生活水平(不妨與上述1928年的統計資料作一比較): 1933年上海市一個典型的工人四口之家(合3。3個等成年人)每年生活費454。38圓,合每月37。87圓;也就是說,每個等成年人每月最低生活費為11圓5角。基本生活費用分為五大類:日常食物53。2%,房租8。3%,衣著7。5%,燃料6。4%,雜項24。6%。這五大類,成為幾十年來統計生活費用的基本專案。 1。 食物 家庭伙食費用每戶年均241。54圓,佔總支出的53。2%,也即每個成年人每天最低食物費用為2角錢。其中主食為:大米和麵粉129圓;早點(大餅、油條、餈飯糕、包子、饅頭等)31。4圓,每個成年人每天最低早餐費為3分錢。蔬菜、豆類42。3圓。肉魚禽蛋39。9圓,其中鮮豬肉每戶年均消費為41斤,水產魚類年均55斤。調味品(油鹽醬醋、白糖、料酒等)為25。4圓。其他為5。3圓,例如水果、花生、瓜子、紅棗、桂圓等。 1933—1934年間上海市零售物價為:一號秈米每斤4。8—5。6分,鮮豬肉每斤2角8分—3角1分,活雞每斤3角2分—3角9分,雞蛋每斤1角7分—2角,豆油每斤1角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