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了J�J�湯姆森自己得了諾貝爾獎,他的兒子與他的7名學生也獲得此獎。分析了前後兩代人的成功因素。
文中引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對雙胞胎進行研究,發現智商高低與父母DNA聯絡率為20%,其餘的智力是發展變化的,根據個人的生活改變和定型。特別的激勵可以使神經結構改變和發展。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五章 移民巴西(15)
文中引用西班牙神經專家、科學院長馬斯德烏的話:神經系統的成長,可與手比較。如果一雙手用來打鐵,那麼必然手指粗壯,而不靈活;如果用來彈鋼琴,那手指必然修長而靈活。因此教育子女的方式,比遺傳更重要。
其結論是:智力並不遺傳,不過某些神經結構的確有遺傳性。但它對智力的影響只佔15%—20%,其餘是父母激勵教育和子女生長環境影響的結果。因此,一個沒有天賦的農民的兒子,其前途並非生來決定,他的努力和堅持將決定他最終的生活。除非患有嚴重的腦部疾病,任何人在智力上都不會受到遺傳的限制。
總之,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有可能培養出獲得諾貝爾獎的孩子,只要他們真正有這個意願和愛心。
300多年來,人類歷史上,“白板說”和“基因論”爭論不休,到了20世紀90年代,學術界終於有了統一的認識:人的行為是先天的遺傳、後天的教育、環境的影響,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