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邑的土地,還有武信君的封號。
在同時代的說客中,張儀取得的功名可說已是無人能敵。
可是他沒想到的是,自己的好日子已經快到頭了。
就在這一年,在位二十六年,為秦國的強大打下基礎的秦惠文王死了。即位的是他的太子,也就是秦武王。
跟他的父親不一樣,還在作太子的時候,秦武王就不喜歡張儀。理由可能就是張儀的品行確實太差,不光被太子討厭,在整個的秦國官場,他都沒什麼人緣。要不是有秦惠文王罩著,怕早就被清理出局了。
現在那頂保護傘沒了,秦國的大臣們立刻開始向新領導秦武王猛告張儀的黑狀,羅列的罪名大致如下:
“無信左右”,對身邊的同事都不講信義,這可是最招人恨的。
“賣國以取容”,大概是指他當年靠坑自己老家魏國建功立業的事。
對這樣一個沒有道德底線的人,要是“秦必複用之,恐為天下笑”,咱雖然強大,也總得注意維護自身形象吧?
大家就這樣“日夜惡張儀未已”,沒完沒了地貶損他。
雖然秦武王好象一時沒有罷免張儀的意思,還派他和其他人一起領兵平定南方巴蜀的*,可是有這麼多人嚼舌頭,張儀明白距離自己倒黴已經不遠了。
他必須想辦法再逃過一劫。
最簡便的辦法就是辭職,但那很可能意味著他從此將再不能享受權力和富貴。他不光是在秦國名聲不好,全天下都把他看作壞人。失去了秦國這棵大樹,恐怕就再沒有人肯讓他乘涼了。
秦國已經難以容納自己,卻還要依靠它面子,到別的諸侯那裡找一份理想的新工作,這實在是有難度。
就在這時傳來一個訊息,齊國對挑撥它跟楚國關係的張儀十分憤怒,只恨捉不到他。
這本來不利的訊息,卻讓張儀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