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這個問題,各諸侯的看法倒是普遍一致,認為分封制又會造成象周朝那樣,變成群雄割據,天下混戰的局面。所以自秦以後的歷代朝廷,都實行的郡縣制。
只有漢高祖劉邦實行了分封制。但他卻是隻封他的孫為王,認為就算有封國造反,不管誰勝出,都是他的後代,是劉氏坐穩了天下。而後來,果然在漢景帝時期發生了七王之亂,在叛亂被鎮壓下去之後,漢朝皇帝便果斷採取了一系列削弱各地封王權力的措施,讓這些藩王有名無實,再也無法對中央朝廷構成威脅。
。。。
 ;。。。 ; ;
第472章 超越時代的見解
、、、、、、、、、、
但宇明在這個問題上,看法又有所不同。他雖然偏向郡縣制,但卻不完全否定分封制。他認為,可以在朝廷打下的,離都較遠的新領土,實行分封制,封一些皇室成員去那裡建立自己的王國。同時,允許他們建立軍隊,向外擴張,凡是打下的領土便是這個王國自己的。
當然,這樣做有可能會出現邊疆的王國實力強過了中央朝廷,最後發兵奪取皇位的情況發生。
但宇明卻認為,如果真的出現這種事,那說明中央王朝已經衰落了。就算邊疆的王爺不打進來,北方草原的異族,或者南方的蠻族、中原內部的叛亂者也會推翻中央王朝。與其讓天下落入皇室之外的人手中,不如落入皇室的其他成員手裡。
這一論調又吸引了眾的注意,雖然有不少諸侯不以為然,但孫思邈卻是目光閃爍,顯然為之所動。
接下來的幾個問題,宇明和其他諸侯倒都沒有多表現,在財政、稅收、內政等方面的回答,都算是中規中矩。相形之下,李淵由於出身關隴門閥,且又正式稱帝,在這方面倒還表現突出,贏得了不少的認可。
很快便到了最後一個問題。孫思邈喝了一口茶後,方正色道:“現在也到了論道會快結束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我中原王朝自秦統一天下以來,便外患不斷。先有匈奴南侵,後有五胡亂華,在隋朝時又有高麗、突厥之患。如今高麗已滅,可西面的吐蕃,南面的南詔,北方的突厥,依舊對我中原虎視眈眈,意圖南下。不知各位諸侯可有何良策對付這些異族?”
這個問題是由蕭銑先回答,他的答覆沒有什麼新意,延續了當年裴矩就突厥的威脅問題,向楊堅的獻策:無非就是送其禮物,安撫其領為主,然後挑撥其內部紛爭,好由中原王朝坐收漁利。
而李淵的回答則要強硬一些,認為可仿效漢朝,在初期天下剛統一時,不妨暫時委屈求全,待兵力強大之後,便組織大軍反攻草原,消滅突厥的有生力量,同時修建長城,以防止突厥軍南下。
其他的諸侯回答都跟蕭銑和李淵大同小異,只不過是換了一種說法而已。畢竟漠北的邊患由來已久,草原各族都是全民皆兵,且全是來去如風的騎兵。中原王朝即使派大軍前去追剿,也往往是疲於奔命,殺敵一千,自傷八。即使是在漢武帝時期,也沒能滅了匈奴。
而當輪到宇明發表意見時,他卻鄭重提出,不管是修長城防禦,還是派出軍隊進攻草原,都是制標不制本的方法。
“修長城其實是一種被動防守的措施。我國北方邊境長達數千裡,敵人從草原上調集大軍攻其一點,我守軍便往往因寡不敵眾而被敵人突破,使長城防守形同虛設。而當我軍調集大軍前來支援時,敵軍便早已搶掠完畢,回到草原去了。”
“而象漢武帝時期那樣,主動派軍隊深入草原腹地,打擊敵人,雖然進了一步,但卻仍然是制標不制本的方法。因為漢軍當時攻克了匈奴牙帳之後,便軍隊撤回中原,將草原重新讓給了匈奴人。他們雖然損失慘重,但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之後,便會恢復元氣,再南下。所以從漢武帝之後一直到晉末,匈奴都始終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最後五胡亂華之時,這些匈奴人還是其中的主力之一。”宇明詳細敘述道。
李元吉聽到這裡,卻是冷哼了一聲道:“宇明,你光是否定別人的作法,自己卻又提不出解決北面邊患的方法,又有何意義?你既然能提出什麼君主立憲制,想必也有解決突厥人的方法吧?”
宇明聽聞之後,卻是哈哈一笑道:“李元吉,本王當然有辦法了。只不過,在座的諸侯中,便有人與突厥人暗自私通,甚至想作突厥人南下的馬前卒。如果我在這裡說出來,只怕那人立刻便會向突厥的頡利可汗通風報信……”
之前紅袖便向他提醒過,稱梁師都和李淵都可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