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的三萬天殘門眾,連日來不分晝夜不眠不休,輪番伐林製造箭矢武器。
特殊之處,是製造能拼湊的堅硬木板,在沙漠之戰是從來不用的東西,但是張心寶特別交待傳令下去,沒人敢問,可能是軍事秘密吧?
全體上下忙得焦頭爛額只為了充分的準備以迎戰匈奴。
當孟佗攜愛女孟麗絲及那五大車的山產醬菜離去時,藏在倉庫的那尊“幻變魔尊”夏侯鼎的水晶赤裸女體,也隨之不見,當然沒有人發現。
第二十卷——第十章 計擒單于
第二十卷第十章 計擒單于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疋馬還。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
匈奴於秦二世時漸漸侵入原由蒙恬大將軍收復的“河南地”(河套地區)。
楚漢相爭之際,中國境內紛亂,匈奴部族在“冒頓單幹”的領導下,東滅“東胡”,西敗“月氏”,並越過長城進逼漢朝“那、膚施”(今陝西延安)一帶,這些地區都是水草豐盛適宜畜牧的地區,使漢朝都城“長安”備感威脅。
漢武帝即位以後!亟欲洗刷漢初“和親政策”的屈辱,對匈奴展開大舉討伐。
元朔二年(西元前一二七年),匈奴所畏懼的“神魔”征戰大將軍衛青收復“河南地”
(河套地區),武帝採用了主父偃的計劃,在“河南地”設定了“朔方郡”,命衛青所部校尉蘇建,率兵十餘萬人築“朔方城”,並重新修繕蒙恬時代所築的長城,復募民十萬口遷居“朔方郡”,並自內地運送糧食、草料等一切民生用品供應。
故歷史上載:“轉漕甚遠,自山東(華山以東)鹹被其勞,費數十百鉅萬,府庫並虛。”
此後,不但匈奴不能再威脅畿輔,還奠定了漢朝經營漠南的基礎,從此漢軍便以長城做前進基地,八次開塞出擊,予匈奴以重大的打擊。
元狩二年(西元前一二一年),霍去病以萬騎出“隴西”,獲得大捷,旋再出隴西、北地二千里,將“金城”(蘭州)、河西以至鹽澤(羅布泊)的匈奴肅清。
武帝於河西走廊設定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隔斷了匈奴與羌的聯絡,打通了中國通西域的道路,解除了來自西北的威脅。
為了保護河西走廊,漢武帝將長城延長到“玉門關”,如此東起韓國平壤南邊的碣石山,西迄甘肅邊陲的玉門關,有一條是中國甚至是世界歷史上空前偉大的漢代長城。
玉門關的官道上,雲輜蔽路,約有三千餘乘,喧喧蹄轂走紅塵,南北束西暮與晨;真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的浩浩蕩蕩盛大場面。
由張心寶掛帥,率領“隴西侯”孟佗及“天殘門”的門眾精兵,共有五萬多人,集結於“玉門關”長城外。
除了張咰及白靈絕扮成偏將服侍身邊外,還有安世高大師、“羽靈真人”邱琮傑和“八風秀士”李文欽隨同;其餘長輩及妻妾們皆留守“崆峒山”。
所謂:古來惟見白骨黃沙田。
“玉門關”向西而行,一片無垠黃沙,路旁白骨成堆,似乎成了指標;有和尚及道士陪同上陣,為鬼神主義濃厚的西域官兵祈福,對安定軍心有莫大的幫助。
此次防禦匈奴攻擊的第一要務,便是修築自從漢武帝以來失修的長城,做為堡壘,可攻可守。
就地取材是修築長城的一項重要經驗,玉門關附近長城的材料便取自當地所產的流沙、散石、蘆葦、紅柳枝條構築而成。
修築的方法是在沙漠中選好有利地形,先挖一個底基,鋪上蘆葦或紅柳枝,然後鋪上一層沙石子,沙石子上又鋪蘆葦,這樣層層上鋪高達數丈之高,沙石與葦枝黏在一起,牢固而堅實。
張心寶在“崆峒山”叢林下令砍伐木材,製成模板,在築城牆上發揮了極大功效。
沙漠戰役不比中原的木樓塔架攻城掠地,強弩箭矢才是長距離攻擊的最犀利武器,所以一尺多厚的木板成了最佳的防禦保命盾牌。
戰士們對主帥張心寶的先知灼見,皆大為佩服。
但是匈奴約二十萬的精兵盡出,在士兵的心裡上還是造成莫大的威脅,所以人人拚命修築長城,打算決一死戰。
沙漠日夜溫差極大,但是到了夜晚滿天星斗特別明亮,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就是以為一蹴躍起,便可任意摘星的一種快感。
夜間忽爾狂風吹襲有如雷嗚作響,忽爾徐風輕吹沙峰滾滾沙粒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