鱸諮�踅繒�哿�20多年懸而未決的疑案總算得到解決。這個結果無疑成為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有關夏文化研究探索的重大收穫之一。
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之一李伯謙在最後總結性的發言中指出:就早期夏文化的探索研究問題,不能否認河南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的淵源關係,但除二里頭文化之外,應集中精力到王灣三期龍山文化晚期中去追尋。此前工程專家組佈置的豫西地區對河南禹縣瓦店、登封王城崗、二里頭等文化遺址有針對性複查和發掘的田野工作基本結束,後一階段的工作將轉入室內,重點是對出土材料的整理,尤其重要的是把各典型遺址、不同期別的測樣標本選好,準備進行14C測年。只有進行14C測年,許多疑難和爭論不休的問題才能得到解決。換句話說,如果沒有14C測年技術的加盟與支援,要想在夏商周斷代中得出可靠的結論幾乎是不可能的。
李伯謙所言不虛,如果沒有14C測年技術的支援,要想進行遠古文明的準確斷代幾乎是不可能的。正因為如此,夏商周斷代工程在啟動之初,就將14C測年技術列於工程的課題之中,並且將這門技術看成是工程成敗的最為關鍵的專案之一。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四章 夏代紀年的推算(1)
放射性碳素的革命
14C測年技術是放射性碳素斷代技術的簡稱。自1949年這項技術發明以來,已成為現代考古學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測定年代的方法。這種技術應用於考古學之後,使全世界的史前年代學研究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為此,學術界將14C測年技術的發明和應用稱之為“放射性碳素的革命”。
1949年3月,當《科學》雜誌公佈了第一次利用放射性碳素測定的年代數值時,立即引起了整個考古學界與地質學界的矚目,人們在稱讚這項新的重大科學發明取得成功的同時,也向它的創始人利比教授投去了敬佩、感激的目光。為此,14C的發明者利比榮獲了1960年諾貝爾化學獎。
隨著時間的發展,14C測年技術在考古學界和地質學界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它使全世界幾萬年來的歷史事件和地質事件有了統一的時間尺度,對歐洲史前年代序列的建立起了革命性的作用,世界各地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也因有了確切年代斷限和年代序列而進入了一個新時代。 當然,14C測年技術也不是盡善盡美和絕對的,它有自身難以克服的侷限性。這個侷限性主要表現在所測定的年代並不能精密到可以確定哪一年,甚至所測定的誤差有100年甚至幾百年之大。這誤差的出現,一方面標本的年代遠近有關,年代越遠,誤差也就越大。另一方面也和標本的純粹程度、實驗時間的長短有關。由於各種原因,過去大氣中的14C放射性水平不是恆定的,所以,利用統一的現代C標準計算出來的14C年代並不是日曆年代,只能稱為14C年代。如何解決14C年代與日曆年代間的關係問題並把14C年代轉換成日曆年代,這就要透過14C年代一樹輪年代校正曲線來進行校正。
1986年,在第12屆國際14C會議上,測年專家發表了幾條高精度樹輪年代校正曲線,14C年代誤差縮小到只有正負十多年。幾條曲線稍有差異,但總的趨勢基本上是一致的,這就更有利於把14C年代校正到日曆年代。因為大氣中的14C交換迴圈相當迅速,因此樹輪校正曲線原則上可以是全球通用的。如日本奈良古墳時期的一土墩墓中的一根木頭,外皮儲存完好,將其樹輪連續取樣測定14C年代,同高精度樹輪校正曲線匹配擬合,確定出木頭的砍伐年代是公元320±5年。這同古墳時期是相合的。如果木頭砍伐的年代同該墓的建造年代一致,則該墓的年代就十分確定了。
正是鑑於14C測年技術在考古學研究中所發揮的獨特而巨大作用,所以,夏商周斷代工程對14C測年技術寄予了厚望並提出了嚴格的要求。按照“工程”專家組制定的計劃,14C測年技術專門成立了一個課題組,組長由“工程”首席科學家之一仇士華擔任。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14C實驗室之外,北京大學考古系14C實驗室和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加速器質譜(AMS)實驗室也相繼開展工作,以保證測年工作的順利完成。
按照“工程”的要求,14C測年技術的目標,是在原有夏商周考古成就的基礎上,把田野考古的層位和文化分期的相對年代關係轉換為精度較高的絕對日曆年代,同時確定與夏商周有關的某些關鍵事件的時間標誌點,從而建立起夏商周三代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