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部分

不過馬丁下此定論的依據還是地懶。克洛維斯人出現後的一千年中,在整個美洲大陸上,地懶所有行動緩慢、笨拙、容易捕獲的食物都消失了。放射性碳測定的年代證實,在古巴、海地、波多黎各發現的屍骨屬於地懶,它們在之後的5000年裡依然存活著。它們最終的滅絕與8000年前人類抵達安的列斯群島9的時間相吻合。在小安的列斯群島,比如說格瑞那達,人類抵達的時間要更晚一些,存活著的地懶也屬於較為早期的物種。

“如果氣候變遷足以使阿拉斯加到巴塔哥尼亞的所有地懶都滅絕的話,那麼西印度群島上的地懶也不可能例外。但是,它們卻存活下來。”這些證據同時也說明,第一批美洲人是靠陸路抵達美洲的,而非水路,因為他們在五千年之後才來到加勒比海。

另一個遙遠的島嶼上發生的事能夠進一步證明這個觀點:如果人類未曾進化,那麼更新世的大型動物或許今天還存活於世。在冰河期,弗蘭格爾島10——北冰洋中一塊楔形的堅硬苔原,曾經與西伯利亞相連。然而,因為它的位置太北,進入阿拉斯加的人類並沒有利用這條途徑。全新世時期,隨著海水變暖、海平面上升,弗蘭格爾島再次與大陸隔絕;島上剩下的長毛猛獁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它們被迫適應資源有限的島嶼生活。當蘇美爾和秘魯的人類走出洞穴,建起偉大的文明,弗蘭格爾島上的猛獁依然生存著,它們進化成為一種矮小的品種,比其它大陸上的猛獁多活了7000餘年。4000年前,埃及法老的統治時期中,它們依然生存著。

更新世大型動物中最令人驚訝的一個物種——世界上最大的鳥類,滅絕得更晚一些,因為它們生活在人類未曾注意到的一個島嶼上。紐西蘭的無翼恐鳥重達600磅,這個體重是鴕鳥的兩倍,直立起來的身高也得高一碼左右。在哥倫布航行到美洲之前的兩個世紀,第一批人類就開始生活在紐西蘭了。到發現新大陸的時候,最後的十一種恐鳥都已滅絕。

在保羅·馬丁看來,結論是顯而易見的。“大型動物是最容易追捕的。射殺它們能給人類帶來最多的食物和最高的聲望。”離圖馬莫克山實驗室不到一百英里,喧囂的圖森城的那頭,十四個克洛維斯射殺遺址中有三個坐落在這裡。其中最為豐富的一個叫默里斯布林斯遺址,裡面遍佈著克洛維斯人的矛頭和猛獁遺骸。馬丁的兩個學生萬斯·海恩斯和皮特·梅恩格發現了這個遺址。根據海恩斯的描述,地層已經腐爛,看起來像是“記載著地球五萬年以來的歷史的書頁”。這些“書頁”中包含了好幾種已經滅絕的北美物種:猛獁、馬、駱駝、獅子、大野牛和懼狼。臨近的遺址中還發現了貘與另外兩種今天依然存活著的動物:熊和美洲野牛。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如果人類曾經屠殺一切,為什麼它們存活下來了呢?為什麼灰熊、水牛、麋鹿、麝牛、駝鹿、馴鹿和美洲獅依然活躍在北美洲,但其它大型哺乳動物卻消失了呢?

北極熊、馴鹿和麝牛生活在人類相對較少的區域,生活在這裡的人類認為尋覓魚類和海豹為食要容易得多。在生長著樹木的苔原南部地區,行蹤詭異、速度敏捷的熊和山獅擅長在森林或漂石中藏身。其它物種則和智人一樣,是在更新世生物滅絕的前後才抵達北美洲的。比起默里斯布林斯遺址中發現的、現在已經滅絕的大型美洲野牛而言,今天的平原水牛在基因上與波蘭野牛更為接近。大野牛滅絕後,平原水牛的數量激增。同樣地,在美洲牡駝鹿滅絕之後,今天的駝鹿是從歐亞大陸遷徙而來的。

第五章 失去的動物種群(6)

劍齒虎之類的食肉動物很可能隨著獵物的消失而走上滅絕之路。有些更新世的物種,比如貘、野豬、美洲虎和美洲駝,向南逃得更遠,它們藏身於墨西哥、中美州和南美洲的森林中。剩下的物種相繼滅絕,這塊巨大的避難所最終接納了更多的成員——水牛、麋鹿和其它動物結伴而至。

發掘默里斯布林斯遺址的過程中,萬斯·海恩斯發現有跡象表明,乾旱曾經迫使更新世的哺乳動物去尋找水源——一個泥濘的地洞旁有一串腳印,這顯然是哺乳動物企圖挖井飲水的證據。在這裡,它們很容易就可能成為獵人的囊中之物。它們上面的地層中是一段已經變為化石的黑色藻類,這些藻類死於許多“寒冷過度”理論的支持者們所提到過的寒潮中——但是,猛獁的屍骨排列在這個地層之下,而不是之中。

這是另一條線索,暗示如果人類從未存在過,這些被屠殺的猛獁的子孫後代今天可能還活在地球上:大型獵物滅絕後,克洛維斯人和他們著名的石制尖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