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六年(公元632年),李世民在一次罷朝後回到內宮,不禁怒氣衝衝地說道:“魏徵這個田舍翁,老是挑刺,我哪天一定找個機會將他殺了!”長孫皇后聞言,忙在一旁勸道:“常言說得好,君王英明,臣下正直。現在魏徵剛直,是因為陛下英明的緣故呵!”一番巧妙的勸說才使得魏徵免除了一場殺身之禍。
慢慢地,魏徵也感到了李世民態度的微妙變化,就想從政治的漩渦中心抽身引退,以“目疾”為由,多次請求罷相免官。“太宗難違之,乃拜徵特進,仍知門下事。”此後,他便以一名散官身份參予朝政。
魏徵自然清楚人性深處那根深蒂固的弱點,他的進諫,主要是憑著自己的獨具慧眼與忠誠正直。儘管如此,也不得不如打擦邊球似的心存僥倖、如踩鋼絲繩似的小心翼翼。諫臣只能透過語言約束皇帝,而皇帝卻握有諫官的生死大權。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元月二十三日,魏徵病逝, 享年六十三歲,落了個善終。死前,唐太宗將女兒衡山公主許給魏徵之子魏叔玉為妻,得到了一個大臣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李世民更是思念不已,還寫了一首情真意切的緬懷詩:
勁條逢霜摧美質,臺星失位夭良臣。
唯當掩泣雲臺上,空對餘形無復人。
然而,就在魏徵死後僅只三個月時,就因一樁被人揭發的謀反案牽涉其中。李世民對這面“鏡子”頓時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