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1部分

吳三桂的心計自然瞞不過清朝文武大臣,他們對吳三桂的實力、軍威不得不有所顧忌。然而,時年二十歲的康熙皇帝卻一語中的地說道:“三藩等蓄謀久,不早除之,將養癰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於是,清廷果斷地下達了撤藩令。

撤藩令一下,吳三桂不得不反。其實,他一輩子苦苦等待著的似乎就是這一天。他只是借兵,從來就沒降清;他要尋到一個藉口,找準一個時機,起兵反清;他不甘於僅僅做一塊砝碼,他要成為天平本身,推翻清朝,坐上皇位。

如果說吳三桂降清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的話,那麼他的反清便是“衝冠一怒為撤藩”了。

此時的吳三桂早已不是明臣,也不想繼續做一名清臣,他不願受任何人轄制左右,他要成為一支主宰歷史命運的獨立而強大的力量,於是,就自封了一個“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的頭銜。

吳三桂起兵反清了,他親率大軍北上,勢如破竹地佔領了貴州、湖南、湖北、四川等大片土地。

就雙方實力而言,清軍入關已三十多年,那些能征善戰的開國將領大多作古,而新一代的八旗子弟已開始腐敗,“八旗鐵騎”早已是今不如昔。相比之下,吳三桂由於收編了大順、大西農民軍,由於他長期積蓄、準備,軍事力量已成天下精銳。

然而,就在他飲馬長江之後,卻按兵不動,沒有渡江北上直搗京城,為康熙皇帝組織平叛力量贏得了充裕的時間。吳三桂畢竟只是一介軍人,不僅缺少總攬全域性的政治謀略,就連一個優秀軍事家也夠不上。砝碼只是天平的一個組成部分,永遠也不會成為天平本身。

吳三桂重兵駐紮江南一待就是數月,也不知他還在等待一些什麼。魏源曾分析道:“三桂年老更事多,欲出萬全,不肯棄滇黔根本,初得湖南,即下令諸將毋得過江,以為事縱不成,可以畫江而國。”此時,吳三桂已六十有三,年輕時的銳氣與膽識似乎被歲月的滄桑磨洗得一乾二淨了。

。。

舉足輕重的歷史砝碼(12)

而他的反叛為自己帶來的初始後果,便是留在京城的長子吳應熊、長孫吳世霖被清廷處以死刑。

緊接著,康熙就開始反攻了。兩軍遭遇,一陣抗衡過後,吳三桂在軍事指揮上又一再失誤,不得不一退再退,將先前佔據的領土逐一喪失。

吳三桂在作為一塊天平砝碼時,不論傾向何方,都會大獲全勝。於是,時間一長,他的這種砝碼功能便不可遏制地膨脹開來,以為自己的武功、軍力及指揮才能天下第一。因此,反清之初,實指望馬到成功,即使不能一統天下,也可劃江而治,成為一國之王,開創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個新的南北朝時期。然而,仗打了五年,他的地盤卻越打越小,清軍的包圍圈越縮越緊。他已從輝煌的峰巔開始往下滑落,他不僅沒能成為一座天平,就連那顆砝碼的地位也會化為一縷消失的煙雲。等待他的,將是萬劫不復的深淵。窮途末路之際,他不禁想到了李自成,想起了歷史上不少人玩過的“把戲”——當一回皇帝過過癮,滿足那內心深處的膨脹慾望,即使立馬死去,也曾達到過至高無上的權力峰巔,也就活得無怨無悔了。

我們腳下這塊封建土壤自古以來就或隱或顯、或深或淺地繚繞、瀰漫著一股揮散不去的帝王意識。

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三月三日,吳三桂在衡山祭告天地,宣佈登基,改元昭武。正當他封賞文武百官之時,晴朗的天空突然刮過一陣狂風、下起一陣瓢潑大雨,吳三桂的登基遊戲也只得在一片晦氣中草草收場。

吳三桂終於在自己的虛幻與想象中成了一座歷史的“天平”。

正是登基遊戲中突如其來的風吹雨淋,使得吳三桂那本就虛弱的年邁之軀染上了一場赤痢。加之時勢日蹙,心情鬱悶,竟至一病不起。五個多月後,就將一盤不堪收拾的叛亂之局丟給後人,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吳三桂一死,叛軍失去統帥,軍心動搖,元氣大喪,也就更難抵抗清軍風捲殘雲般的凌厲攻勢。

叛亂平定,吳氏家族全部被殺。吳三桂為了滿足一己之慾,一族血脈也隨著他的浮沉接二連三地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寫到這裡,我們不禁想起了那位算命先生的斷言:吳三桂一生貴不可言,只是鼻樑上的刀疤壞了“風水”,是為“斷梁”耳。

難道吳三桂真的無法逃脫這神秘的斷言與歷史的宿命嗎?

也許,這只是後人的牽強附會、有意編排及茶餘飯後的談資?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