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部分

馬前卒”外,對那高高在上的皇位不敢存有半點非分之想。

然而,他最終還是登上了帝王的寶座!

是時代為他提供了攫取權力的機遇與土壤,是卓越的才能與雄厚的實力為他奠定了稱帝的基礎,是人心深處那不可遏制的貪慾與獸性迫使他做出了殺兄滅弟的虎狼之舉,是封建專制那不可避免的痼疾導演了一場似曾相識的奪嫡悲劇……

隋煬帝的殘酷暴政激起了廣大農民的強烈反抗,農民大起義以摧枯拉朽之勢猛烈地衝擊著隋朝的政權統治,如秋風橫掃落葉般地盪滌著隋朝的汙泥濁水。戰爭,在將隋帝國推向毀滅深淵的同時,也將人們心中的各種慾望攪得喧囂沸騰——天下失鹿,人人得而逐之。

李淵當時為隋朝太原郡留守,與隋煬帝為表兄弟關係,算得上一名皇親國戚,也曾為隋煬帝效命,殘酷地鎮壓過甄翟兒的農民起義軍。而一直隨侍在父親身邊的李世民正是在圍剿農民軍的戰鬥中顯露崢嶸,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李淵身陷敵陣、難以脫身的危急時刻,李世民“以輕騎突圍而進,射之,所向皆披靡,拔高祖於萬眾之中”,頓時軍心大振,步騎配合直搗敵陣。正是在這場決定性的戰鬥中,李世民不僅救出了父親,還以少勝多,一戰而定,消滅了甄翟兒義軍。

李淵父子雖然鎮壓了太原農民軍,卻無法阻止、也改變不了已成燎原之勢的全國農民大起義。而各地的隋朝政府官員也乘機紛紛起兵,建立封建割據政權。面對大廈將傾的局勢及隋煬帝的猜疑,李淵父子不得不考慮自己的出路。

一次,李世民對父親說道:“今盜賊日繁,遍於天下,大人受詔討賊,賊可盡乎?要之,終不免罪。”是的,天下大亂,人人自危,唯有鋌而走險,庶幾可以闖出一條生命通道。李淵早就有心舉事,面對兒子的試探與婉勸,卻表現出一副不動聲色、老謀深算的樣子。對此,王夫子在《讀通鑑論· 唐高祖》中寫道:

高祖猶慎之又慎,遲迴而不迫起;故秦王之陰結豪傑,高祖不知也。非不知也,王勇於有為,而高祖堅忍自持,姑且聽之而以靜鎮之也。

秦王即李世民,乃李淵入據長安為唐王后所封。太原起兵時,長子李 建成與四子李元吉均攜李氏家族寄居河東(今山西永濟蒲州鎮),最親密的人選中只二子李世民跟在身邊。儘管起兵的決定權在太原留守李淵手中,但李世民也是一名主要決策者,並做了大量的聯絡組織工作,功不可沒。

李淵於公元617年5月起兵,當年11月便佔領了長安。為掩人耳目,李淵韜光養晦、潛隱鋒芒,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另立代王楊侑為皇帝。自己則“為假黃鉞、持使節、大都督內外諸軍事、尚書令、大丞相,進封唐王”,上演了一出自魏晉以來權臣篡位、改朝換代的“禪讓”把戲。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走向封建人治的盛世之巔(2)

第二年3月,隋煬帝在江都被部下縊殺身亡。李淵再也沒有必要打著“尊隋”的幌子,乾脆一腳踢開楊侑,於5月在太極殿登基,改國號為唐,是為唐高祖,仍以長安為都。

李淵由一個不甚起眼的太原留守起兵反隋,僅只短短的一年時間,就一躍而成為唐朝的開國皇帝。這一翻天覆地的巨大事件在年僅二十二歲的李世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並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很難說李世民後來發動的玄武門之變沒有從中受到激勵與啟發。

唐王朝的歷史大幕經由李淵父子的努力已然拉開,然而,這出戏劇能否繼續上演走向高潮歸於圓滿,還是一個未知之數。李淵利用隋末農民起義的聲勢壯大自己的力量,乘機佔據長安建立唐朝時,還只控制了關中與河東等地盤。唐朝周圍,存在著好幾支勢力強大的武裝勢力。鹿死誰手,誰也無法逆料。況且,一旦稱王建國,目標就大了,自然會“招風惹眼”,引來一些有形無形、明槍暗箭的攻擊,將自己推入漩渦的中心。已然稱帝的李淵不可能從激流中抽身而退,只有透過戰爭掃平群雄、一統天下,從而達到坐穩皇位的目的。然而,一旦坐上龍椅,就不得不擺出一副儼乎其然的皇帝派頭,如果不是決定性的戰役,自然不便親自出徵;而太子李建成作為名正言順的皇帝繼承人,其安全也受到格外的照顧與保護,行跡一般限於都城之內;於是,領兵打仗、南征北討的重任就責無旁貸地落在了李世民身上。

擴大地盤,征服群雄,統一中國,不僅依靠實力,更需要勇氣、雄心、智慧與謀略。李世民借鑑秦、漢奪取天下的戰爭經驗,確立了“關中本位”的戰略方針,首先與佔據隴右的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