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譚嗣同、孫中山……一串串閃光的名字,一顆顆救國丹心,表達了國人的自強不息,但他們更發出了“無力迴天”的英雄悲嘆!
中華民族的出路到底在何方?
光榮與夢想(1)
中法戰爭結束的第二年(1886年),朱德出生於四川儀隴縣李家灣一戶佃農之家;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前一年(1893年),毛澤東誕生;甲午中日戰爭結束後的第三年(1898年),周恩來誕生。緊接著,戊戌變法失敗,之後不久,八國聯軍入侵中國。
1906年秋,也就是孫中山在日本組織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的第二年,朱德考入順慶府官立中學堂學習。在這裡,他接受了曾留學日本、具有強烈民主革命思想的校長張瀾和教師劉壽川等有關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啟蒙。《革命軍》、《天演論》等書籍在他的內心深處激起了層層波瀾,他開始逐漸向革命民主主義的方向發展。
次年春,朱德如願考入四川高等學堂附設體育學堂,在這裡他接觸到了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在民主革命思想的薰陶下,他不僅認清了清政府專制腐敗,還認識到要“推翻清皇帝建立一個好的國家”,只靠讀書救國和強身救國是不行的,他決定投筆從戎以便更加直接地拯救國家。1909年,朱德遠涉雲南,考入坐落在昆明市承華圃清政府為培養軍事人才擴建新軍而建立的陸軍講武堂,從此開始了他血與火的漫長軍旅生涯。行前,他提筆寫下了《贈諸友》:
“志士恨無窮,孤身走西東。投筆從戎去,重新整理舊國風。”
這一年,他還秘密地加入了中國同盟會。由於深受民主革命思想影響,講武堂成為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