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毛澤東不同的是,周恩來有三位“母親”:生母、嗣母和乳母。
生母和嗣母皆出身於書香門第,因此周恩來從小就沐浴在溫馨仁慈的母愛之中,並且深受江浙文化氣息的薰陶,從而形成了溫、良、恭、儉、讓的人格風采。尼克松說:“正是這種複雜而精明的性格,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周恩來的政治生涯何以如此漫長並且豐富多彩。”
周恩來祖籍浙江紹興。紹興周家是一個世代聚居的大家族。1938年10月,在魯迅逝世兩週年紀念會上,周恩來曾說:“在血統上,我也許是魯迅先生的本家,因為都是出身浙江紹興城的周家。”
周恩來的祖父周殿魁早年因為當師爺,來到淮安,晚年短期做過淮安知縣。到周恩來父輩時,家境衰敗,算是一個沒落的封建仕宦家庭。
1898年,周恩來生於淮安。淮安在歷史上商賈雲集,書院林立,人文薈萃,與蘇州、杭州、揚州齊名。從秦漢到明清,這裡出過許多有名的文臣武將。淮安的人文歷史對少年周恩來影響極深。
周恩來生母姓萬,1872年冬天出生,故取名冬兒,冬兒在家排行十二,所以又被稱為十二姑。其父萬青選是晚清淮陰知縣。冬兒美麗善良,讀過五六年家塾,受過良好的教育,受家庭薰陶,她性格開朗,精明果斷,樂於助人,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冬兒曾是周萬兩個大家庭的管家,不管多麼艱難困苦,她盡力支撐著局面。在母親身邊耳濡目染的一切對年少的周恩來影響深遠。1907年春,萬冬兒被肺結核奪去了生命,年僅35歲。萬冬兒去世後,按照習俗要給她畫像。但萬冬兒生前沒有照片,因周恩來長得很像母親,於是便照著周恩來給母親萬冬兒畫了一張像。
1946年9月,周恩來在接受美國記者李勃曼採訪時,曾深情地回憶母親:“我的母親長得很漂亮。為人善良,生了三個孩子……我出生後,因叔父周貽淦已去世,照傳統習慣,把我過繼給叔父,由守寡的叔母陳氏撫養……”
陳氏出身於一個比較貧寒的讀書人家,性格溫和,待人誠摯,辦事細心,在詩文書畫上都有較好的修養。22歲便守寡的陳氏,從不外出,她把全部感情和心血都傾注在對周恩來的撫養和教育上。周恩來4歲時,陳氏就教他識字,5歲時送他進私塾讀書。她對周恩來要求很嚴,每天黎明就把他叫起來讀書,閒暇時教他背誦唐詩宋詞,給他講《天雨花》、《再生緣》等故事。直到陳氏去世前,周恩來幾乎一天也沒離開過她。陳氏的教育以及她身上體現出的中國知識婦女賢淑文靜的品格對周恩來的影響是異常深刻的。
在萬冬兒和陳氏相繼去世後,年少的周恩來就肩負起支撐門戶、照顧兩個弟弟的重擔,這使他具備了一種同他的年齡很不相稱的精明果斷、富有條理的辦事能力。12歲那年,伯父帶他到遙遠的東北奉天府(今瀋陽)上學,周恩來第一次離開了故鄉。
這次離家遠行對周恩來的一生至關重要。他後來說:“12歲那年,我離家去東北。這是我生活和思想轉變的關鍵。沒有這一次的離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無所成就,和留在家裡的弟兄輩一樣,走向悲劇的下場。”
朱德未能盡孝之憾
1944 年4 月l0 日下午2 時,在延安楊家嶺大禮堂聚集了1000 多位來自各界的代表。這裡正在進行著一場追悼大會。悼堂莊嚴肅穆,靈前煙霧繚繞,靈幕上“精神不朽”幾個大字格外引人注目。
這裡悼念的是一位普通的勞動婦女,但她同時還是一位不平凡的人的母親——朱德的母親鍾氏。
鍾氏,1858年生於四川儀隴一個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的流浪藝人家庭。19歲時嫁到朱家,數十年如一日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煮了全家的飯,還要種田、種菜、餵豬、養蠶、紡棉花、挑水、挑糞。就在生朱德的前一分鐘,鍾氏還在灶前煮飯,等到嬰兒落地之後,她便起身又回到灶間,接著把飯做完。晚年的鐘氏雖知兒子已擔任了八路軍總司令,卻仍願自食其力,不輟勞作。她唯一所求就是在有生之年能見朱德一面。但因當時正處於抗戰時期,朱德身負重任,鍾氏在望眼欲穿的思念中於1944年2月15日離開人世,夙願未償。
楊家嶺的這次追悼大會,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僅有的一次為領導人的母親舉行的公祭。毛澤東為鍾氏親筆撰寫輓聯:
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斯人無愧勞動階級完人。
朱德曾深情地回憶說,“母親可憐得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得到母親去世的訊息,我很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