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不願談及日益加重的經濟不平等,對普通大眾來說,這樣的談論在意識形態上令人不適,因為甚至——或許是,尤其——在大多數全球資本主義的堅定支持者看來,其不應如此運作。
直到幾十年前,經濟學家還普遍認為,在工業化之前的時代收入差距非常小(由於整體財富少、生產力比較弱,所以並沒有太多東西能讓社會精英佔取),而在工業化時期收入差距達到頂峰,實業家和工人的收入遠遠勝過農民(想一下當今中國的情形)。最後,在完全工業化或後工業化社會,由於教育更為普及,並且國家扮演了更重大的角色、發揮了更強的再分配功能,收入差距再次縮小。這一觀點論及經濟發展和收入不平等之間的關係,生於白俄羅斯、後移居美國的西蒙庫茲涅茨首次提出該觀點並對此做出了最清晰的闡述。庫茲涅茨用經濟學中最著名的圖形之一——庫茲涅茨曲線來解釋他的理論,這條倒U形曲線描繪了隨著經濟逐漸發達、生產力逐漸強大,整個社會經歷了從收入差距很小到收入差距拉大,最後回到收入差距縮小的過程。
工業革命早期——那時庫茲涅茨的資料和統計分析還遠未出爐——法國社會學家亞歷西斯德托克維爾在其著作中就已提出了一個類似的預測:“如果你仔細觀察社會形成以來世界發生的變化,就能輕而易舉地發現平等僅僅存在於歷史上的兩個極端中。野蠻人是平等的,因為他們全都軟弱和愚昧;高度文明的人也可以變得十分平等,因為他們都能選擇相似的方式獲得舒適和幸福。而處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的是地位的不平等,因為財富和知識屬於極少數強者,剩下的弱者只能陷於貧困和無知。”
第2節。
如果你信仰資本主義,你會認為庫茲涅茨曲線是個精彩的理論。經濟發展之路可能是崎嶇不平、冷酷無情的,一路上會湧現很多挫敗者,但是一旦我們到達了托克維爾所謂的“所有人都是高度文明的”(沒錯,所有人!)的穩定狀態,我們將共享盛果。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作為資本主義的全球典型,成了庫茲涅茨曲線的化身。“二戰”後的大擴張時期也被經濟學家稱作“大緊縮”,隨著貧富差距縮小,大多數美國人將自己視為中產階層。用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拉里卡茨的話來說,“那時的美國人民肩並肩共同成長”。這似乎是工業資本主義的自然形態。里根政府的改革甚至也秉承了這一正規化——垂滴經濟學歸根結底強調的是“滴流”。⌒米⌒花⌒書⌒庫⌒ ;www。7mihua。com
然而,到20世紀70年代末,情況開始發生變化。中產階層的收入開始停滯不前,而上層精英開始與其他人拉開差距。這一轉變在美國最為顯著,但到了21世紀,愈演愈烈的收入不平等現象已遍及全球:不僅出現在大多數西方發達經濟體中,而且在日新月異的新興市場中也十分顯著。
美國從“大緊縮”到“前1%富豪群體”的轉變就好像發生在昨天,以至於我們對於資本主義運作方式的種種直覺都跟不上現實了。事實上,激增的收入差距同我們的預期背道而馳,以至於大多數人甚至都沒意識到這是真實的狀況。
2011年,美國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家丹阿雷利與哈佛大學商學院的邁克爾諾頓一同做的實驗印證了上述結論。阿雷利向人們展示了美國的財富分佈——20%最富的人擁有總財富的84%,而瑞典20%最富的人僅僅佔有總財富的36%。92%的答卷者說,相比當今美國的財富分佈,他們更喜歡瑞典的。然後,阿雷利要求被試給出他們理想中的美國財富分佈。結果,他們更希望20%最富的人僅佔有總財富的32%,這一財富分佈比瑞典的還要平衡。說到財富的不平等,當今的美國人更希望生活在瑞典——抑或是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他們最渴望的是基布茲式的平等主義。
可是,這些資料與我們的直覺之間的鴻溝,不能成為我們無視現實的正當理由。要理解美國資本主義以及全球資本主義是如何變化的,你不得不觀察一下富豪階層的現狀。我們關注的不是階級鬥爭,而是用數字說話。
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美國前財政部長拉里薩默斯絕非激進分子,但他指出,美國在過去10年的經濟增長成果分配得太不平均。對於中產階層而言,“自大蕭條以來,我們首次應將重點放在重新分配而不是經濟增長上,這樣做更為明智。”
統計曲線向富豪階層傾斜得相當顯著,如果你忽視了這一點,就無法理解整體經濟增長的資料。如同學校裡一小部分學生的優異表現提高了整體的考試分數,富豪階層激增的財富可以掩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