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本而務末,豈其職哉?”從朱元璋的這道批示來看,他對官場的貓膩了如指掌。在明代,督運屬朝廷的經濟部門,肥得流油。而縣令則是苦差事。也不知那位馬亮花了多少銀子,才買通州官給他寫了這道評語。目的很明顯,希望朱元璋將自己改為督運官,每天吃香喝辣享清福。朱元璋既痛恨跑官要官,更痛恨地方官不懂農業與教育。不用說,這位馬亮因犯“瀆職罪”而被革職,且永不敘用。但整個官場並沒有因為馬亮事件而改變,坑農擾農的事情還是屢有發生。茲後,湖北的荊州、蘄州兩處發生水災,戶部主事趙乾奉命前往賑災。這趙乾自京城出發,一路遊山玩水耽誤了兩個多月,到達受災地後又磨磨蹭蹭遲遲不放賑,以致災民餓死很多。朱元璋得知訊息後,立即下令將趙乾斬首示眾。《典故紀聞》記載朱元璋曾下旨中書省說:
向荊、蘄等處水災,朕寢食不安,亟命戶部主事趙乾往賑之。豈意乾不念民艱,坐視遷延,自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五六月之交,方施賑濟,民飢死者多矣!夫民災而上不恤,其咎在上。吏受命不能宣上之意,視民死而不救,罪不勝誅。其斬之,以戒不恤吾民者。
朱元璋治國期間,農民問題處理得較好。他死後,他的親民順民富民的“三民”政策,還延續了好多年。到了明中葉,自武宗始,休養了一百多年的農民又開始遭受劫難。又六十多年後,張居正出任萬曆首輔,推行新政,力革時弊,用“一條鞭”的改革,來上承朱元璋的農民政策,應該說收到了極好的效果。但人亡政息,張居正遭受清算後,剛剛蘇困的農民再次陷於水火,這導致大批流民的出現。元朝末年,大批流民揭竿而起,朱元璋依靠這些流民形成的武裝,建立了大明王朝。誰知在他死後兩百多年,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流民武裝,又將他的後代掀下帝座。終點即是起點,由此可見,歷史的想象力,超過任何一位政治家。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一切大火引發的遷都爭議
永樂十九年舊曆四月的一天深夜,北京城突然風雨大作,夾雜著陣陣驚雷。新修成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因雷擊起火,化為灰燼。
朱棣心中頓時升起不祥之感。在科學尚不發達的古代,天人合一這一哲學命題,被強調到絕對的地步。地震、災害、雷擊等等自然現象,都被看成是執政者的失誤而帶來的。“上天示警”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它的嚴重性在於:第一,只有統治者出了問題,老天爺才會震怒。所謂“天怒人怨”,便是這個道理。第二,統治者並不知道自己的失誤在哪裡,這就需要有智慧的人站出來為其指點迷津。鑑於此,朱棣立刻下詔求言。也就是說,他希望朝野明智之士為他找出雷擊三大殿的原因。
很快,禮部主事蕭儀的奏本送到御前。這位六品官員(相當於今天的司局級)認為:三大殿遭受雷擊是因為遷都的緣故。把國都從南京遷來北京,不但諸事不便,就連大明的皇脈也撂在江南。這是大不敬的事。
朱棣看過奏本,震怒異常,他認為蕭儀把遷都與雷擊三大殿聯絡起來,完全是蓄意誹謗。因此他幾乎在第一時間內就作出了決定:命令錦衣衛將蕭儀抓進北鎮撫司大牢,不作任何審訊,就以“謗君之罪”處以極刑。
事情還沒有完,蕭儀的觀點在官員中仍有不少市場。同情他的官員多半是科道言官。科指六科,道指十三道。六科是對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成立的,是稽查六部的監察部門。六科編制是四十人,每科的負責人稱為都給事中,正七品。餘者都稱為給事中,正八品。十三道是對應全國各省,當時全國只有十三個省。十三道御史統歸都察院管轄,御史的官階同給事中差不多。兩個衙門類似於今天的監察部和審計署,級別卻要低得多。比之於今天,科道言官的級別也僅僅是縣處級而已。但科道言官的權力很大,在明代,位居二品的六部尚書遭言官彈劾而受到懲處的不勝列舉。
明代的官場,有兩種經歷的人升官比較容易。一是在翰林院呆過,二是當過科道言官。由翰林院而入內閣當輔臣,由言官而晉升為封疆大吏或方面重臣。
科道言官,一般都從年輕官員中選拔,這些人初涉仕途,尚不致沾染太多的官場惡習,擔任言官敢於彈劾不法權貴,因此歷代皇帝對言官頗為倚重。
但這次恰恰相反,對朱棣的遷都持異議的,多半是言官,而部院大臣都是堅定的遷都派。這是因為朱棣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取皇位後,對建文帝時的朝廷大臣作了一次徹底的清洗。經過二十餘年的篩選過濾,現在的部院大臣,大部分都是“靖難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