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那榫諫ァ�

研究這段歷史,似可得出這樣的結論:李太后是最稱職的母親,而朱翊鈞卻是最不爭氣的兒子;張居正是非常合格的帝王師,而朱翊鈞卻是一位糟糕的皇帝。

。 想看書來

座主和門生

明代的座主,是一個頗有份量的名詞。

封建時代的科舉制度,為讀書人的晉升提供了一條合法的途徑。今人往往按現代的觀點,對科舉制度大加撻伐,竊以為是不尊重歷史的表現。中國的政治,從勢豪大戶的博弈轉而有了一點“仕”的特點,實得益於科舉。像王安石、張居正這樣的救時良相,皆出身平民,若沒有科舉,他們就找不到由江湖而入廟堂的途徑。我曾在《讓歷史復活》這篇文章中談及,研究中國政治,首先要研究皇帝與宰相這兩個系列。皇帝的產生只有兩途,一是改朝換代,用暴力攫取,是為開國皇帝;二是世襲。宰相的產生也是兩途,新朝的開國宰相,都是輔佐新皇帝打下江山的讀書人。其後的宰相,基本上都是科舉制度的產物。歷史上,有文盲皇帝,但絕沒有文盲宰相。蓋因宰相的出身都是讀書人。

今天的讀書人出路很多,既可到政府部門當公務員,又?##笠檔腃EO,即便當一個自由撰稿人,日子也過得下去。古時則不同,讀書做官是士人惟一的出路。所以,科舉是每個讀書人必須經過的道路。

明代沿用唐宋兩朝的科舉制度,讀書人參加縣、省、全國三級考試。縣試合格者為秀才;省為鄉試,考中者為舉人;全國為會試,考中者為進士。進士的甲科,即為狀元、榜眼、探花三人,由皇帝主持的殿試產生。每逢鄉試與會試,主考官都由禮部任命。特別是會試,主考官往往由皇帝親自挑選並任命。參加鄉試與會試的讀書人,若考中舉人或進士,則要拜本科的主考官為座主。而座主則稱這些弟子為門生。

明代以孝治天下,每家都有一個牌位,上書“天地君親師”五字。“文革”以前,偏僻的小城鎮還保留這種類似神龕的牌位。我小時候,每逢年節,長輩便領著我到這牌位下磕頭。這五個字,天與地放在前頭,乃是敬畏神靈的表現。跟著後面的是君王、父母、老師三位,都是每個人必須終生依附和順從的權威。

座主的稱呼源於老師,但比老師更受人尊重。因為座主兼有老師和仕途領路人的雙重身份。明代的座主,一般都是皇上的股肱大臣。如解縉、方孝孺、楊士奇、楊廷和、夏言、嚴嵩、徐階、高拱等內閣大臣,都曾擔任過會試的主考官。他們一旦掌握大權,便會提攜重用自己的門生。

所以說,門生對座主,無不奉事惟謹。這裡頭除了師生之間的道義,也含蘊了一些功利的因素。在封建專制時代,朋黨政治是一個永遠無法解決的問題。所謂朋黨政治,就是執政者多用私人。鄉黨、同年(即同科進士,類似於今天的同學)、親戚、門生、故舊等等,都屬於私人的範圍。古人薦賢“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原則,只是一種理想。在實際的操作中,不避仇的很少,不避親的倒是比比皆是。因為這層原因,就不難理解座主在門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何其顯赫和重要了。

座主和門生的關係,說穿了,就是樹和猢猻的關係。樹大猢猻多,樹倒猢猻散,這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座主對門生,是提攜和保護;門生對座主,是依附和順從。

若要從歷史中尋找座主與門生之間的親密無間的典型,那就太多太多。若要找兩者之間生出嫌隙甚至仇恨來的,就不那麼容易了。就我所知,整個明代,門生彈劾或諷刺座主的,只發生過兩例:一是武宗朝的首輔李西涯;二是神宗朝的首輔張居正。

txt小說上傳分享

羅玘彈劾李西涯

先說李西涯。

武宗皇帝初承大統,信任閹黨,臭名昭著的劉瑾得以成勢。國事迅速頹敗,內閣首輔劉健秉持正義,與劉瑾之流鬥爭不懈,眼見聖意不可挽回,便率領內閣輔臣集體辭職。在劉瑾的主持下,輔臣大都斥逐,但留下了李西涯一人。李西涯腆顏受命,每日周旋於劉瑾、張永之間,曲意逢迎,幾無臣節可言。當時計程車林,雖然對他腹誹甚多,但懾於他的權勢,很少有人敢於指責。李西涯有一位門生,叫羅玘,時任監察御史。他看不慣座主的品行,於是修書一封,投到李西涯門下。這封信不長,茲全錄如下:

生違教下,屢更變故,雖常貢書,然不敢頻頻者,恐彼此無益也。今則天下皆知,忠赤竭矣,大事亦無所措手矣。《易》曰“不俟終日”,此言非與?彼朝夕獻諂以為常依依者,皆為其身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