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製造出轟動朝野的慘案與冤獄。
就在大禮爭執陷入僵局,皇帝與首輔處於對峙的階段,有兩個人站出來打破了平衡,他們就是桂萼與張璁。
兩人看出世宗的焦躁與不滿,立即意識到這是他們出人頭地的絕佳機會,於是各自寫出反駁楊廷和的奏章上呈。大意是:凡大孝之人,未有不敬重親生父母者。敬父母就是敬祖宗,敬社稷。皇上為親生父母正名,是天底下第一等的孝子,是蒼生百姓的楷模。
世宗收到奏章後,大喜過望。相權對皇權的制約本來就很脆弱,桂、張二人的奏章立刻就打破了平衡的格局。這就是楊廷和等大臣陷入被動的原因。
為減少張璁在朝中的影響,楊廷和指示吏部將張璁調往南京任刑部主事。如果說觀政級別相當於科長,這個刑部主事就相當於正廳級幹部。
這種安排,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出蹊蹺來。皇上要給張璁升官,楊廷和哪裡擋得住?但他可以做點手腳,找出很多讓皇上難以反駁的理由,將張璁高升到外地。
張璁到了南京,與同在刑部任職的桂萼結為政治盟友,就大禮案繼續給皇上寫奏章。世宗有了奧援,態度變得非常強硬,這導致內閣大臣的總體辭職。
楊廷和一走,文官中再沒有像他這樣精明強幹堅持原則的強勢人物了,相權再也無法制約皇權。世宗變本加厲,決定提拔一批忠實於自己的官員。在他的腦子裡,最應該受到重用的,當然還是桂萼和張璁。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提拔與廷杖:來自皇帝的報復
楊廷和致仕回家時,世宗已經十八歲。經過三年的磨練,他已從乳臭未乾的毛孩子變成了猜忌刻毒的政治家。他不但懂得報復,也懂得權術。他知道單單提拔桂萼和張璁,會引起朝臣的非議。於是採取迂迴措施,決定補充八名翰林院學士,將桂萼與張璁放在裡頭,打頭的,卻是楊廷和的兒子楊慎。
拋開楊廷和的因素不講,僅就楊慎個人的學識與資歷而言,也足以服人。他正德六年考中狀元后,就當上了翰林修撰,官階六品。後因母喪,丁憂三年,於正德十二年回到京城,官復原職。武宗當年八月出居庸關,以巡邊名義到塞外尋歡作樂,楊慎上疏力諫,武宗對他很不高興。當年楊慎又以養病為由辭官離開北京。他第三次來到北京,是世宗繼位之後不久,因為他的才識,也因為他父親的權力,他被安排為經筵講官,當上了世宗的老師。這一年,他三十四歲,距他考上狀元,已整整十年了。
世宗對他這位老師沒有好感,因為楊慎總是利用講課的機會,採用古代的例項對他施政的不妥之處進行規諷。但一來礙於楊慎的名氣,二來也因為他是楊廷和的兒子,故這次選拔翰林學士,還是把楊慎列為第一人選。
但楊慎不買這個賬。當他得知任命的訊息後,他領頭,翰林院三十六位同事一起附名,給世宗上了一道奏章,內中有這樣一段:
臣等與萼輩學術不同,議論亦異。臣等所執者,程頤朱熹之說也;萼等所執者,冷褒段猶之餘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輩,不以臣等言為是,臣等不能與同列,願賜罷斥。
世宗收到這封奏章,震怒非常,他下旨切責,並給予楊慎為首的上奏章者罰俸三個月的處分。過了一個多月,世宗決定去除親生父親諡號中的“本生”二字,一時輿論大譁。桂萼上書皇上請求召對大廷,以明國是。世宗准奏。在朝廷的爭論中,張璁與桂萼以十三宗罪指斥反對改諡的廷臣為朋黨。大臣何孟春一一駁斥。但這種爭論對世宗不起任何作用。
朝會後,在何孟春的倡議後,京城各大衙門多名官員聚集在左順門,伏跪請願。楊慎與何孟春同氣相求,對聚合的眾官員慷慨陳辭:“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話雖不多,但字字金石,擲地有聲!
這些官員中有內閣大臣、六部尚書,也有給事中、翰林學士,可謂都是朝廷棟樑。他們從早上七點跪到下午一點,不肯散去。世宗派錦衣衛前來鎮壓,捕捉了領頭的八個人。楊慎拍著左順門大哭,不肯退去的官員跟著一起哭,聲震內廷。到這地步,世宗絕不肯退卻,他下令將所有五品以下伏跪請願的官員共一百三十四人下錦衣衛大獄。次日,世宗下旨廷杖楊慎等一百六十餘人。十天後,餘怒未消的世宗,再次下令將楊慎等七人二次廷杖。這次大禮之爭,共有十八名官員死於酷刑之下,一百八十多人被貶職廢黜。有八人永遠充軍,不可赦回,楊慎就是其中的一個。
東風獨坐感流年:遠謫雲南
關於這場大禮之爭,當時北京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