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所必需的領導權,創造一種世界各民族聞所未聞的繁榮。美國還必須領導世界,以阻止德日強權的復活,阻止可能效法希特勒和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的其他強權的崛起。”

美國特色的“韜光養晦”,就是在美國曾經根深蒂固的孤立主義傳統。這種傳統的力量是如此之大,以至當美國具備了領袖世界的力量,當美國一些精英人物要在國際社會出頭、當頭的時候,仍然遭受挫折、發生曲折。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的“威爾遜的悲劇”,就是一個典型例項。

在美國的經濟力量成為世界之冠以後,美國從“韜光養晦”走上世界領袖的崗位,經歷了半個世紀之久。1898年的美國和西班牙的戰爭,是美國由孤立主義到世界主義外交轉變的一個重要標誌。1899年提出的關於中國的“門戶開放政策”和1904年羅斯福對門羅主義所做的“推論”,又加強了這種轉變。威爾遜在1918年年初提出的關於處理戰後和平問題的“十四點原則”實際上是一個爭霸世界的計劃,也是一個美國要引領和領導世界的計劃。其中包含的三個重要條款都是爭奪世界霸權的條款:一是取消秘密條約,這是要阻止歐洲強國揹著美國瓜分世界;二是強調民族自決,這是要瓦解歐洲列強的舊殖民體系;三是建議建立“國聯”,這是企圖操控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安全體系。這個爭霸計劃的破產,是由於此時的美國雖然已經是軍事、經濟強國,但是在國際政治和外交方面還比較薄弱,世界其他大國還沒有做好接受美國領導和主導世界事務的準備,也由於美國領導世界的理念在國內輿論中還沒有成為主流。因此,威爾遜雖然“贏得戰爭”,卻“失去和平”,雖然設計了美好的世界藍圖,卻無法施工。

第四章(11)

羅斯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透過建立反法西斯聯盟,成功建立了威爾遜沒有能夠建立的國際安全機構——聯合國,並且透過“五大國一致”原則以及由此形成的“大國否決權”,確保了美國在聯合國的主導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的各個經濟部門,尤其是軍事工業部門,都迅速擴張。到1945年,美國的國民收入比1939年增加了一倍多;商船總噸位已經達到5700萬噸,佔世界商船總噸位的2/3;黃金與其他貴金屬的擁有量也佔全世界的59%,美元成了當時世界上唯一真正的硬通貨;在世界貿易中,美國也處於壟斷地位。美國的軍事實力不僅深入歐洲大陸,還在世界其他地區佔據許多戰略要地。對核武器的壟斷更使美國成為最具有威懾力的軍事強國。戰後美國巨大的經濟、軍事、政治實力,為美國成為世界政治舞臺的主角,為美國填補歐洲國家留下的真空,提供了條件。但是有主導世界的實力,還需要有主導世界的戰略決策和野心,這取決於美國是否會擺脫傳統的“孤立主義”政策。鑑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威爾遜的“國際主義曾經遭受失敗,為了防止重蹈覆轍,羅斯福政府在戰時便著手在政策和輿論上進行準備。珍珠港事件以後,美國政府成立了以國務卿赫爾和副國務卿韋爾斯任正副主席的戰後對外政策諮詢委員會,為安排戰後世界秩序制定政策。在戰時的三巨頭會議上,羅斯福把這些政策轉化為具體的戰後安排,力圖將戰時同盟變為美國主導的安排戰後世界的合作體制。國務卿赫爾等人努力使美國公眾相信,參與戰後國際經濟秩序的安排,恢復多邊自由貿易體制,為美國戰後維持經濟繁榮所必不可少。財政部長摩根索曾經向參議院指出,美國要建立一種世界體系,以便讓“企業家們可以按照商業原則進行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到戰爭結束時,在美國國內仍然有人主張不干預歐洲事務,美國政府一度也確實曾經打算從歐洲收縮力量,但是西歐國家的衰弱使美國決策者認定:或者任憑西歐發生嚴重政治經濟*,從而威脅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或者出面進行大規模干預。而美國的力量和美國的全球戰略利益,使美國選擇了後者。因此而有了1946年的《英美財政協定》以及其他援助歐洲的措施。

美國怎樣警惕“戰略陷阱”

美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對外國勢力始終保持著高度的戰略警惕性。這個戰略傳統,是從開國領袖華盛頓開始的。

華盛頓說:對外國陰謀詭計要時刻保持警惕之心

1796年,華盛頓在告別演說中提醒美國人民說:“應當消除對個別國家的由來已久的、根深蒂固的反感和對其他國家的強烈的好感,沒有什麼比這更重要了。……為對付外國勢力的陰謀詭計,……一個自由的民族應當時刻保持著警惕之心。”

華盛頓這段話,是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