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5部分

耶律大石聽了默然。他既不願意承認遼國的必敗,又不願意說些違心的粉飾之言。

西門慶最後道:“若北方有事,大名府那裡是不用指望的了,大石林牙鎮守關南十縣,卻要勤謹些方好,或者未來的戰局,就將由年輕新銳來挽狂瀾於既倒。”

這一番話,究竟能在耶律大石心中激起多大的狂瀾,西門慶也不管了。雙方在此三路分兵,遼國蕭奉先一路往大名府租界,耶律大石一路往關南十縣租界,中華聯邦一路則往燕雲十六州租界。

西門慶並沒有親自帶隊往燕雲租界,雖然他恨不得往自家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但中華聯邦有多少大事,現在通訊又不發達,他實實在在是走不起啊!

至少,現在他的手邊就有一件大事,必須他星夜飛馬趕路,回鉅野城去與議會裁決定奪。

這件大事就是後世歷史書上被稱為“新國奠基三事”之一的幣制革新。

新國奠基三事,指的是中華聯邦公元一一一六年間發生的三件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事件——首先當然是燕雲十六州以租界的形勢迴歸;第二件就是報紙的開放——借燕雲十六州迴歸為契機,在西門慶的主持下,中華聯邦議會一致透過,開放報業,允許私人辦報,從此開啟了中華聯邦言論自由、議政無罪的先河,官辦的聯邦公報《日***》從此正式創刊,沾了燕雲迴歸的福氣,創刊號一出版發行即大賣特賣,一時全國紙貴——光是程萬里和馬植兩個人,就每人平均收藏了五百份,當傳家寶留傳了下去。

在四開八版的創刊號首頁上,自然是燕雲迴歸的專版文章,而在未版,則是一篇當時被喜慶氣氛所淹沒、但卻影響了後世千年的不起眼文字,就是這篇文字,揭開了一一一六年第三件大事——幣制改革的序幕。

故宋的貨幣,主要用的是銅錢,但問題是銅錢私鑄成風,市場上劣幣驅逐良幣,弄得銅貴錢賤,官府每年只要敢發行新銅錢,就有不法之徒把新錢熔了,鑄成銅器,轉手即可獲大利,雖屢禁不能絕。

這種挖國家牆角的買賣,在梁山當賊的時候西門慶也沒少幹,現在搖身一變自己成了國家的代表,再自己給自己刨坑就顯弱智了。

因此西門慶不得不想辦法,向這個劣質銅錢橫行的時代發起挑戰。說實話,他的心中一點底子都沒有,因為前世也好後世也好今世也好,他都只看過一本《經濟學》,而且嫌枯燥還沒有看完。這正是:

錢到用時方恨少,事來急處始覺難。卻不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第八十章 高麗來朝

西門慶下決心改革幣制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想要不改革都不行了。即使他想安於現狀混吃等死,但隨著國內商業的日益繁榮,外貿交易的漸趨擴大,市面上故宋遺留的銅錢越來越不夠使了。

西夏、遼國甚至新興的大金都在吸收中原的銅錢來補充自家的貨幣體系,海外的高麗、倭國也對中華的銅錢情有獨衷,就彷彿後世天朝人——尤其是人民公僕——對美元、歐元的熱衷一樣。

商業部的部長神運算元蔣敬也反映說,現在運輸的成本已經在開始隱隱限制貿易圈的擴大了,因為銅錢實在份量太足、太佔地方了,大宗商品交易中,很大的運輸比例都被lang費在了貨款的轉送上,這一來必然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商品本身的發賣效率。雖然西門慶提出了在全國各地大江南北遍地開花設立銀行的解決議案,但是蔣敬不敢躁進,都說打鐵還得本身硬,沒有充足的銀根供應,銀行開得越多,死得越快。

西門慶也很傻眼,他這才知道當元首不只是高薪高職高人一等高高在上,這背後分明是高危高血壓高風險高空作業,腦細胞的陣亡率是最高的。

正當西門慶殫精竭慮絞盡腦汁發愁怎麼應付錢荒的時候,飄洋過海來了一群外國人,這群外國人並不是普通的海商,他們負有特殊的政治使命——他們是高麗國向中華聯邦派遣的通好使節。

現在的高麗屬於李朝統治,國王李乾德,年號會祥大慶。高麗本來自古都是中國的藩國,但遼國崛起後,宋朝無勢,高麗就改頭換面,拜了遼國做宗主國——非關無氣節的見風使舵,這只是小國在大國夾縫中求生存的自保之道而已。

高麗拜了遼國當老大已經很多年,但這一回素來被遼國壓制的女真突然盛起,前後數戰,把遼國紙老虎的原形給打出來了,高麗國王李乾德一看遼國勢頹,心眼就活動開了,於是趁著智多星吳用奪取遼國遼東境的時候,高麗突然起兵,悄無聲息地佔據了保州城。

這保州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