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混沌時代:速度追求和速度負擔
從前,人們認為緩慢是農業社會的特徵,是商人、軍人、工程師和計算機研究人員創造了速度。有一則土耳其寓言說,速度是魔鬼的傑作。但是,對速度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認為速度是傳播疾病的病菌,有人認為它是帶來幸福的使者。因此,有人詛咒速度並且希望它下地獄,有人卻希望從速度中獲得幸福。
速度自身就是一個矛盾,加速的世界也充滿了矛盾。然而,大多數加速現象乍一看都是合理的,尤其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諸如汽車發動機、快餐和計算機。人們對不斷提高速度的需求催生了這些“加速工具”的產生。研製“加速工具”,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其作用。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就不難發現,其中有很多毫無意義的東西。“加速工具”的研製和完善過程缺乏理性,這使其不能完全發揮作用。人們工作和生活中巨大的時間壓力才是這些工具產生的原因,比如在日常交通中超車、體育比賽中計時準確到毫秒、長期高負荷工作或者同時做幾件事情。雖然人們儘量避免這些情況,但是又不得不重複這種“超車道”般的生活。
速度病毒已經深深地侵入到人們的生活和思想當中,並且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情緒和價值觀。這種情況在德國被稱為“忙碌症”, 在美國被稱為“匆忙症”。它會令人產生心理壓力,並且這種壓力會不斷膨脹。每當人們遵從或者嘗試脫離時間快車的軌道時,就會感覺到這種壓力。然而墨守成規的庸人、智力殘缺的殘障人士、不求進取的懶漢或者坐吃山空的失業者,則不會感到這種壓力。如果我們觀察生活速度緩慢地區的人就會發現,他們的緩慢令我們感到不適和緊張。在非洲偏遠小鎮等車的當地人往往可以花上幾個小時甚至一整天來等長途汽車,從來不會不停地看錶。但如果火車晚點幾分鐘,我們就會失去耐心,在站臺上踱來踱去,無聊好像籠罩了我們,時間一下子變得如此沉寂。有時候我們也能清楚地意識到,我們的腦子裡有一個時鐘,它一直在嘀嗒作響而且越走越快。
速度追求和速度負擔人們使用高速列車、噴氣飛機、火箭和因特網來提高人員、貨物流通和資訊傳遞的速度。在生產領域,人們透過使用先進的儀器和精簡組織結構來提高生產速度。此外,“加速現象”還普遍存在於生活中,比如拉鍊、快餐和立即成像相機。人對速度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這種追求並沒有因為磁懸浮列車和電子郵件的出現而終止。“速度就是目標”,設法提高速度已經成為一種潮流。
伴隨著社會高度工業化,交通、生產及生活中的“加速現象”已普遍存在。人們也把“速度”放在了社會價值觀的首位。儘管在19世紀“速度”只是一箇中性的描述性詞彙,但到了20世紀初,“速度”已經被大加褒揚。從這種語義上的變化以及“速度”在社會價值觀中地位的提升都可以看出,社會對“速度”的看法有了根本的變化。在西方,“速度”被看做是“進步與發展”的核心要素。
本書以“速度”的發展為主線,尋找“加速”原則的起源和傳播途徑。起初在中世紀晚期,商人們透過加快貨物運輸和訊息傳遞的速度來獲利,做遠途生意的商人將這種做法發揚光大,最終國家也靠這種方法積累公共財富。許多問題都可以透過提高速度來解決。
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加速原則”被不斷地應用於新的領域。首先,人們透過使用工具,大幅度提高了人員和貨物的傳輸速度。其次是進一步推廣速度的優點,即“速度的大眾化”。由於速度的優點廣為人知,人們不再滿足於僅有的幾輛郵車或幾條鐵路。此外,在追求速度的同時,人們也希望能更加方便,例如上門服務。20世紀出現的私人汽車讓人們美夢成真,在不久之後的千年之交又爆發了一場電信革命。20世紀初,“加速原則”開始擺脫經濟的束縛,走上了獨立的道路。這一原則摒棄了最初為解決問題而加速的觀點,開始強調速度本身的重要性。
人們在過去幾個世紀中為了提高運輸、生產和消費速度做了大量努力,正是由於經濟、科學、技術等各個領域和國家、社會逐漸聯合起來,相互推動“提高速度”,這些努力才不會付諸東流。越來越多從事不同職業的人們積極投身於“速度競賽”中,並且積極推廣“速度競賽”。它的影響也波及到所有追求更快、更廣、更高的領域,其中包括家庭、藝術、建築和許多受大自然控制的領域。
無論是企業家、技術人員、政治家、運動員、藝術家,還是家庭婦女,都無法避免速度在生活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