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為什麼現在的人活得不好(1)
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為什麼現在人50歲不到,動作就開始遲緩了
透過前面講的24個字,我們已經知道黃帝變成真人了,但他依然保持著好問的習慣。有一天,他問他的老師岐伯: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春秋就是一年。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我聽說上古時期的人,活到一百歲了,動作還沒有衰退、衰弱的跡象。
我先講一下什麼是動和作?動是動,作是作,兩者不一樣。動是什麼意思呢?大家先看看繁體字的“動”是怎麼寫的。左邊是個重力的“重”,右面是個發力的“力”。
這個“重”其實和我們的腳後跟有關。我們的腳後跟叫踵,有個成語叫“摩肩接踵”。道家還有個說法叫“踵吸”,意思是說腳後跟還會呼吸。因此,所謂“動”就是指腳後跟發力。而“作”,一個單立人加一個“乍”字,意思就是人的五指乍開,它指動手。所以,我們常說的“動手動腳”其實就叫動作。動手叫作,動腳叫動。
有句老話叫“人老先老腿”。當一個人的氣血不夠了,為了先滿足心腦、臟腑對氣血的需要,人就會犧牲他的末梢,於是,腿腳就開始不靈便了,手也開始不靈巧了。所以,很多人說身體不好的時候,比如糖尿病病人,他最開始受傷的可能是腿腳。就像蜥蜴,它遇到危險的時候會先斷了尾巴。人到氣血不足,需要保全自己的時候,就會犧牲自己的肢體。可是“上古之人”活到一百歲,腿、腳、手,一點兒衰弱的跡象都沒有,這叫“動作不衰”。
說到這,我想到了一個問題:現在西方人熱衷的健身,其實應該只能叫做“健體”。他們都是隻鍛鍊四肢,不鍛鍊內臟的。看到這,又有人會產生疑問:體和身不一樣嗎?兩者確實不一樣。身是指身軀、軀幹,體是指四肢。所以,“動作不衰”指的是他們的腿、腳、手都很靈便,原因就在於他們的身軀是健康的,氣血是充足的,所以才會“動作不衰”。
這個問題,黃帝在三四千年前就發現了:年半百,50歲不到;動作皆衰,腿也邁不開了,手也捏不了精細的東西了。這是因為時代的變化還是因為人而導致的呢?顯然,黃帝已經知道這肯定是由於人失道而導致的。
道錯了,再怎麼養生都是白養
“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也?”對於黃帝提出的這個問題,他的老師岐伯就回答說,在古代的時候,“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所謂“道”,大家可以簡單理解成是自然變化的規律。你順著,或者你打算順著這個規律走的前提是你要知“道”。自然界的變化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可是,我們現在的人都是什麼啊,一拍腦門兒,然後就按照自己的臆想、妄想去做事了。這種臆想、妄想往往是違背自然界的變化規律的。所以,上古的人,尤其是那些知道天地變化規律的人,首先他知“道”;第二,他了解這個變化規律,他知道怎麼去做。
另外,從道家傳承來講,它強調四個字,叫“道、法、術、器”。“道”是天道,“法”是人定的,就是說你該怎麼跟著“天道”去做。“法”也有善惡之分。順應天道的“法”就是善法,相反,違背天道的“法”就是惡法。“術”是指技術層面上的操作方法。“器”是指有型的物質或是有形的工具。有句話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章 為什麼現在的人活得不好(2)
“道、法、術、器”的層次是不一樣的。大家不要以為它們很懸,舉個例子,大家就會覺得一點都不懸了。比如說兩個人開車去廣州,一個開奧迪,一個開奧拓。誰先到廣州?就像當年我們跟國民黨、跟日本鬼子打仗一樣,人家全副美攜,我們小米加步槍,誰贏啊,這關鍵不在“器”上。有比“器”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術”。假設開奧迪的是個新手,駕駛技術剛好及格。另外一個雖然開的是奧拓,但他是個老司機,他不往溝裡開。這樣,奧拓可能就先到了。
但是問題又來了。如果開奧迪的那個人,駕駛技術又好,而開奧拓的人駕駛技術還很爛。誰先到呢?可能有很多人會認為肯定是開奧迪的那個人先到了。還是不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