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之內,無法結束,如此一箭三雕,豈不是更好嗎?”
趙玉和只有歎為觀止,就簡單的一個戰俘問題,在師長的腦子裡,能弄出這麼多的手段,除了佩服,還有深深的敬畏,他發現,自己有些跟不上師長的思維了。
五月二十七日下午,英國倫敦,剛剛解除了防空警報,倫敦的街頭,還是一片狼藉,首相丘吉爾的地下辦公室,丘吉爾看著來自印度的電報,臉色木然。
幾個秘書和助理,還有幾名國防部和總參謀部的高階軍官,都大氣兒不敢出,靜靜的看著日漸憔悴的首相閣下,雖然不知道,剛才秘書送進來的電報,內容是什麼,可首相臉上,一閃即沒的痛苦,還是被這些人捕捉到了。
中國人唐秋離,在南亞次大陸上的一連串重拳,已經使丘吉爾感覺不出痛苦來,他是個老練的政客,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關鍵節點,民心和士氣,是英國能支撐到今天的重要原因,如果拒絕唐秋離的無恥要求,後果什麼,丘吉爾不誰都清楚。
幾十萬戰俘,其中,還有幾名重量級的將軍,如果唐秋離刻意做文章,這件事兒想不鬧大都不行,大英帝國的優秀子弟,在海外為帝國的利益浴血奮戰而不幸被俘,政府在有能力的情況下,拒絕讓他們迴歸祖國,國內的民眾,寒心之餘,他自己這個首相,也會成為千夫所指!
民心也會因此而分崩離析,大英帝國轟然倒塌的日子,也就不遠了,丘吉爾承擔不起國破家亡的後果,正如唐秋離所預料的那樣,丘吉爾連拒絕的勇氣都沒有。
他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