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緬甸兵敗,逃到印度東部的亞歷山大將軍,吃盡了白眼兒和冷嘲熱諷,曾經的中南半島第一號人物,淪落成一個區區的地方民政官,日子過得十分憋屈,這一次,時來運轉,終於鹹魚翻身,他做的第一件事兒,就是罷免和更換了印度東部所有的地方行政長官和軍隊指揮官,大大的出了一口惡氣。
上任伊始,亞歷山大就搞得印度東部地區,雞飛狗跳、人人自危,他有這個權力,根據英軍總參謀部的授權,為了戰爭需要,亞歷山大可以調集英國駐印度的所有軍力和人力,包括對不稱職的地方行政長官進行正常的罷免,當然,正不正常的,只有亞歷山大自己心裡清楚。…;
亞歷山大本人,耍了一通威風之後,靜下心來,就跟做夢似的,他就是想不通,國內的那些軍政兩界大佬們,怎麼就會良心發現,對自己青眼有加,給了自己再次翻身的機會,莫非是萬能而仁慈的上帝,特別的眷顧自己?
其實,亞歷山大還真多心了,選中他作為重返中南半島的英印軍最高指揮官,原因只有一個,他熟悉中南半島的情況,其他的英軍將領,恐怕連那裡的河水往哪個方向流淌,都不知道,如果有其他的合適人選,國內的那些大佬們,絕對不會啟用他這個丟了東南亞的敗軍之將。
從四月十六日開始,亞歷山大調集了英軍第三師、第五師、第六師、第九師,英軍普拉姆守備第一軍,蘭姆加守備第一旅、第二旅,第一、第二叢林作戰旅,英印混編第三軍、第四軍,蘭普森守備第五軍、第一混成旅等步兵部隊,共計二十三萬英印軍部隊。
除此之外,亞歷山大還調集了二十五個炮兵團,六個坦克旅的重火力部隊,以及英國駐印軍空軍十個戰鬥機團、六個轟炸機團的航空兵力量,這是英軍駐印度部隊,所能調集的最多兵力。
而在此之前,英軍駐普拉姆、蘭姆加、蘭普森的守備部隊,已經先期開往印緬邊境地區,到了四月二十三日,經過一週的準備時間,亞歷山大下達了英印軍主力部隊,往印緬邊境,胡康河谷一線推進的命令,他的指揮部,就設在緊挨著邊境地區的小鎮普拉姆。
而此時的唐秋離,對於英軍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還一無所知,他的注意力,都放在處理中南半島暴亂的善後工作上,獨立師情報處的關注重點,也在馬六甲海峽對岸,對於緬北地區英軍的異動,同樣毫無覺察。
(未完待續)(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第一千四百一十章 印緬邊境之戰(上)
不能說是唐秋離大意,而是他低估了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瘋狂,一紙簽訂的《印緬邊境永不侵犯條約》,胡康河谷一旅英軍,全軍覆沒的教訓,並不能使英國人重返中南半島的野心和渴望,有任何一點兒的減少或者是顧忌。。。
不能指責於得水的情報處失職,情報處的情報網,建立的重點地區,恰好不在印度東部地區,陰差陽錯的情況下,亞歷山大的行動,達到了空前的隱蔽,這也就註定了,印緬邊境之戰初期,獨立師部隊傷亡慘重的後果。
亞歷山大選擇的推進路線,正是他當年敗退印度東部地區的通道,也就是印緬邊境地區,唯一能通往緬北方向的主要通道胡康河谷,幾千名英軍士兵,埋骨他鄉的傷心之地,也是在緬北地區,唯一能通行卡車和坦克裝甲車的道路。
當亞歷山大的吉普車,駛入緬甸境內的那一刻,意氣風發的將軍閣下,百感交集,兩年前,自己帶著幾萬被日本人打得奄奄一息的殘兵敗將,帶著被唐秋離出賣的痛恨心情,失魂落魄的在中國士兵的監視下,離開了中南半島的土地,留個自己的,只有慘痛的陰影,揮之不去的惡夢,寄人籬下的恥辱。
兩年之後,歷史的又一個輪迴,自己帶著兵強馬壯,一色美式裝備的精兵強將,又打回來了,當吉普車停在印度和緬甸界碑,緬甸國土的那一刻,亞歷山大命令停車。
他優雅的走下吉普車,走進道路一側的森林裡,不久,亞歷山大出來的時候,手裡拿著一支已經朽爛的步槍,那是他從已經化成一堆白骨的英軍士兵旁邊撿到的,這個不幸計程車兵。就是當年跟隨走進,退入印度境內幾萬士兵之中的一員。
不過,他很不幸,在看到希望曙光的時候。倒在了距離大英帝國另一塊海外領土,幾步之遙的緬甸土地上,沒有成為今天跟隨自己打回中南半島的大軍之中的一員,多年倖免於難計程車兵,今天,都成了基層指揮官,成了自己指揮的部隊骨幹。
亞歷山大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