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7部分

百公里,速度驚人。

除非日軍也是機械化部隊,那樣更好,把一部分日軍部隊,吸引到遠離平津戰場的內蒙古高原,直接削弱了日軍在華北的整體實力,如果日軍派出的追擊兵力,弱於劉鐵漢部隊,就地把他吃掉,如果兵力過強,就拖著他們走,廣袤而遼闊的內蒙古高原,有極大的戰略迴旋之地。

部署完部隊,唐秋離倒是真的希望日本人跟著自己的節奏,相應的改變部署,自己也算沒有白忙活一場。

可是,華北的日軍,鐵了心要對平津形成優勢的包圍力量,硬是不為唐秋離的部署所動,反而把主要兵力都集中在平、津、保三角地帶。

華北平津地區,形成敵中有我、我中有敵的複雜態勢,日本人和唐秋離,都沒有采取主動進攻的意思,局面出現了微妙的暫時平衡。

民國二十六年九、十月,華北的日軍無大的動作,獨立師部隊,依然按照原來的部署,也採取靜觀其變的策略。

日本人沒動手,中國人自己到鬧騰起來了,兩廣事變爆發,其實,兩廣事變在本年的六月份,就已經初露端倪,火藥味兒十足。

新桂系的首領人物李宗仁和白崇禧,聯合廣東的地方實力派人物南天王陳濟棠,公開反蔣,提出“焦土抗戰”論,攻擊以蔣介石為首的中央“不作為”坐視大片國土淪喪,令今日之中國進入“半死不活”的狀態。

實則是,新桂系李白二人和粵系的陳濟棠,利用抗日運動之名義,反抗國民政府中央首領蔣介石的政治事件,該政治事件幾乎觸發了一場內戰,但是最終以雙方達成政治妥協而和平結束。

此時的蔣委員長,全部精力和心思,都放到兩廣事變之上,一方面調兵遣將,準備武力解決自民國開始,就處於半獨立狀態的兩廣地方實力派。

一方面,重金收買,分化瓦解,威逼利誘,用盡各種手段,終於在兩廣中薄弱的一環,粵系的南天王陳濟棠陣營之中,開啟一個缺口。

本年七月,粵系空軍司令黃光銳率飛機第一軍軍長餘漢謀,通電擁護南京政權,並威逼陳濟棠下野,立即離粵,遠赴香港,粵系另一員第二軍軍長主將李漢魂,認為陳氏“所謂抗日救國雲者,簡直是公開騙人”,因而“掛印封金”,單騎歸漢去了,不知所蹤。

由於新桂系不同於粵系,其形成過程中形成了以李白二人為核心的團體組織,向心力十分穩固,蔣介石對新桂系的收買分化未能成功,新桂系內部居然沒有軍政人物投蔣。

新桂系的第三號人物黃紹竑,雖然投身於蔣委員長南京中央政府,卻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與李、白二人暗通曲款,遙相呼應。

出於對日本侵略我東北和華北大片國土的強烈憤慨,和對新桂系的同情,全國各界和各地方實力派開始傾向於新桂系,上下一片和平解決兩廣事件的呼聲。

九月末,中央政府和桂系地方實力派達成和解,國民政府和軍委會發布命令,李、白二人和桂系大小官員之職位不變,新桂系官員則隆重在南寧就職,宣佈服從蔣委員長之中央政府。

兩廣事變歷經四個多月,雙方出動高達八十萬部隊對峙後,最終不發一槍一彈而告終。

兩廣事變的順利解決,蔣委員長是最大的贏家,可以用“不費一槍一彈,兵不血刃”來形容,非但如此,還撿了近百架飛機和無數的武器裝備和兵員。

新桂系雖然沒有傷筋動骨,卻被蔣委員長將新桂系從一個可以影響全國的政治派別,削弱成一個地方實力派,從此,只能偏安於西南一隅,再無大的作為,

輸的最慘的是粵系的南天王陳濟棠,不但手下將走兵散,倒戈投誠,勢力被連根拔起,還被迫遠走香港做寓公,從此,淡出中國政壇,默默無聞,終老於海南孤島。

解決了兩廣事變,蔣委員長的聲威如日中天,環顧四方,他再也沒有敵手,中原大戰,打殘了西北軍的馮玉祥,晉綏系的閻錫山,西南諸省,追剿紅軍,中央的觸角已經伸到哪裡,並且落地生根。

日本人替他把實力最為強壯的,東北軍張學良趕出了老家,沒了地盤兒,只好寄人籬下,所謂的“落架的鳳凰不如雞”,成不了什麼氣候,新桂系的爪子剛要伸到中原腹地,就被砍斷,龜縮回去,偏安東南,不得不接受中央的領導。

蔣委員長終於可以把全部的精力和心思放到大西北,哪裡,有他的心腹大患,不共戴天的仇敵,朱毛領導的**紅軍,還在陝西北部,割地稱王,另立朝廷。

對於兩廣事變的解決方式,唐秋離早就知道結果,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