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這一番話,實際是給西安事變如何解決,提綱挈領的提出具體方向,隨後,由**、東北軍、十七路軍派代表參加的協議起草小組,完全按照這個思路去草擬協議。
隨後,協議草案,公開向全國發表,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民眾的同情心,逐步趨向於張楊,吸納了多方意見之後,形成了最終文字的關於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六點協議。
現在,就剩下蔣委員長點頭,西安事變就可以畫上一個句號,他也可以安然返回南京,繼續做他的委員長和黨主席。
周公不愧為善於造勢,政治鬥爭經驗極為豐富的傑出大師,一招既出,立即博得最廣泛的同情和附和,此前張楊的八項政治主張,不過是一家之言,是做了捅破天大事的人,自己的態度罷了。
而經過廣泛徵求各界意見,在張楊八項政治主張的基礎上,反覆修改的六項協議,囊括了各方面的意見,每種政治勢力都有了親自參與感,於自己的切身利益有關。
蔣委員長被推到了風口浪尖,所有的目光,都盯在他身上,就等他一句話,周公的妙計一出,西安的張楊,立即由被動變為主動,而此時的蔣委員長,承載了民眾的期待與厚望。
周公往見蔣委員長,昔日的黃埔軍校同事,今日不共戴天的政敵,世事變化無常,造化弄人,昔日被亡命追殺,懸賞首級,今日卻成為自己部下的座上賓,而自己卻為階下囚。
這種情形之下相見,相信蔣委員長和周公,都是有萬般感慨吧,周公把六項協議和全國民眾的反應,都一一說給蔣委員長,蔣默言不語。
不知此時的蔣委員長,作何感想,周公離去後,蔣委員長木坐許久,眼往古都斑斕的夜sè,久久不語,其後,蒼老與黯然之sè愈甚。
此時蔣委員長內心真實活動,外人無從知曉,即便是他安然脫險後,也對那晚與周公見面的事情,隻字不提,在他的回憶錄《西安半月記》中,也是一筆帶過,直至晚年漂居孤島臺灣,從未提及,隨著其人作古,記憶也就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在推出六項協議的同時,周公還在東北軍和十七路軍內部,就那些堅決主張殺蔣的內部勢力之中,進行艱苦的說服工作,周公的個人魅力,誠摯的態度,合情入理的分析,終於使這些人放棄了殺蔣的主張,回到有條件釋放蔣的道路上來。
因為周公的努力,**和西安內部,主張殺蔣的聲音,旋告消失,西安方面內部,最終取得一致意見,推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周公功不可沒,居功至偉。
一代偉人的風采,吾等後輩,無緣一見,只能憑空遙想,化作紙上蒼白無力、甚為膚淺之寥寥數語罷了。
端納不辭勞苦的往來與西安和南京之間,多方斡旋,也因為**的參與,十二月二十二日,西安事變發生十天之後,國民黨中常委西安事變決策委員會成員宋美齡、宋子文等,終於得以成行,乘坐飛機,由南京飛抵西安。
隨機同行的有唐秋離等幾位委員,出乎意料的是,軍統局局長戴笠,竟然也作為赴西安代表團成員之一,同機抵達,要知道,張楊對這位軍統局的戴老闆,素無好感,甚至是厭惡至極,戴笠此去,與自投羅網無異,等同於把自己的腦袋,伸過去讓張楊砍。
不知戴笠是出於何種考慮,反正眾人均感不解,宋美齡倒是頗為感慨,患難見人心,戴笠明知此去凶多吉少,前途莫測,還毅然隨機前往,難能可貴,與陳果夫相比,更是高下立判。
用戴笠自己的話說:“我的一切,都是委員長給的,現在,委員長西安遭難,作為他的學生,豈能袖手旁觀?戴笠無能救出委員長,只有陪他一起經歷兇險,唯有如此,做學生的,內心方安,不受良心之譴責”
倒是唐秋離猜測出他的真實用意,西安事變到如今,從形勢上判斷,蔣委員長定無生命之虞,中常委會議上,陳果夫出了昏手,正不見喜於宋家兄妹,而彼時的中統與軍統爭鋒,因陳家兄弟在黨國的超然地位,軍統屢次處於下風,有被壓倒之勢。
何不趁此機會搏他一搏,搶先進入蔣委員長的眼球,落難之人,最感ji莫名的,莫過於昔日的部下,甘冒風險,千里來投,鈞駕脫險,患難之交,還怕日後不飛黃騰達?
戴笠此舉,看似冒險,實則是mo準了眼下局勢的脈搏,大大的賭他一把,贏則千倍、萬倍的好處等著拿,實際是,戴笠的心裡,也是沒底兒,從他閃爍的眼神,yin晴不定的臉sè,就能看得出來。
唐秋離暗自思忖,何不給戴笠來個錦上添huā,他走到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