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彥博道:“陛下何日出行?臣即擬詔頒佈沿途州縣知聞。”
“不用。
朕說過此次為微服出行。
如晦,你和魏卿、溫卿以及裴矩隨朕出行,護衛之事由常何安排。
玄齡,你在京中輔佐太子監國。”
群臣躬身領旨。
貞觀三年四月,李世民不事張揚,帶領魏徵、溫彥博、杜如晦、裴矩四名大臣出巡,常何率領六十騎以為護衛。
他們出了春明門沿著官道向東行去,天黑之時就到了潼關。
他們出城之時,常何向李世民請旨要求派人打前站,以安排住所。
李世民不同意,說道:“我們此行以不擾人為要,潼關離風陵渡不遠,那裡為渡口,歷來旅舍眾多。
我們慢慢行到那裡,想法包下一家旅舍居住即可。
常何,記住,要付錢。”
裴矩道:“陛下,風陵渡那裡旅舍簡單,不免骯髒。
皇上此次出行帶人不多,還是讓當地官府安排最好,這樣也比較安全。”
李世民搖搖頭,說道:“不可。
想起以往征戰之時,常常數日衣不卸帶,就地而眠。
現在有旅舍可住,強似那時百倍,還有什麼不滿足的?要說也是,你與溫卿為多年的京官,沒有嘗過此苦,你們能行嗎?”
裴矩不敢對答,溫彥博回答道:“陛下能住的地方,臣不敢挑剔。
裴尚書說的意思,是指陛下以萬乘之軀涉此荒涼之地,萬一有什麼閃失,即是震動天下的大事。
畢竟,皇上今日非復往日征戰之時。”
李世民哈哈一笑:“有什麼不同?別說天下已經治安不錯,就是真有人來犯,朕一樣能夠衝殺。
只可惜了你們,滿腹韜略,然沒有上陣的本領,還要常何他們來保護你們。
” 杜如晦等人想想確實是這樣,不禁相對而哂。
說話間,他們不覺就過了潼關。
守兵驗了他們的過所公文,那是兵部簽署的調防文書,並無特別之處,遂輕鬆過關。
他們轉向北行,就聽河水的嘩嘩聲音傳了過來,夜色朦朧間可見一條巨索橫跨河水上方,風陵渡已赫然在眼前。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太極殿日勉群臣 風陵渡夜訪旅客(7)
河水本來自北向南流淌,到了潼關遭遇一溜兒石頭山的阻擋,只好折向東行。
折彎處兩山夾峙,將河水擠得甚是狹窄,水流湍急,可聽見嘩嘩的水聲日夜不絕。
不知道從什麼年代開始,有人從兩岸的半山腰處打下巨樁,從河水之上扯起了一道橫索。
這樣,渡船以繩索和此橫索相連,上面又有一木質滑輪穿行,船伕只要鼓槳前行,即可藉助橫索之力徑直到達彼岸。
風陵渡之北為河東道的蒲州,其東為都畿道的陝州,其西為京畿道的華州。
這裡的人若想南來北往,必須藉此渡口,於是乎,風陵渡異常繁忙又大名遠揚。
李世民一行在臨河的一處旅舍安頓下來,草草地吃了飯,就見天色完全黑了下來。
李世民眼望窗外,不覺來了興致,讓杜如晦等人隨他一同到河堤上漫步一回。
常何急忙要去張羅,被李世民制止,僅讓他帶二人隨行。
四月的天氣已經漸漸溫暖,走出戶外,可以聞到濃郁的花草之香。
到了夜裡,清風輕蕩,愈覺花氣襲人。
李世民行在河堤之上,靜聽河水拍岸,不由得心曠神怡,轉向魏徵道:“魏卿,朕畏你言,已是兩年有餘未曾出外狩獵。
我們現在沿河遊覽,該不是閒遊忘政吧?”
魏徵聽到這句話,感覺很不舒服,若不是夜色遮其臉,定能看到他的不悅之色。
他思索了一下,答道:“陛下,其實臣每次諫諍,並非想掃皇上的興致以求自己滿足。
臣這樣做,實在因為皇上身系天下,不敢有虧。
譬如狩獵,按理是人之興趣不可抑止,然方今天下並不富饒,百姓還在為吃飽肚子而發愁,陛下狩獵傳之天下,定然有損皇上聲譽。”
“哈哈,朕的一句玩笑話你就當真了?魏卿,朕若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你的腦袋恐怕要被割上幾百遍了。”
“對呀。
其實嗜好慾望喜怒哀樂的情趣,賢人與愚人沒有多少區別。
賢人能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