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紛紛喊道:“有唐軍伏兵!有唐軍伏兵!”擁擠之中其坐騎無法調頭,他們只好跳下馬來,跌跌撞撞折頭向谷外奔去。
亂軍之中,又聽一聲炮響,隨後爆出震天價呼喊,谷兩端的山腰處又現出大隊唐兵。
他們或張弓射箭,或投擲石塊,使谷底的突厥兵受創更重,谷底一片鬼哭狼嚎的聲音。
這些突厥兵見前有阻擋,兩側有埋伏,更加拼命向谷口逃竄。
無奈人多擁擠,愈來愈擠成一團,退卻速度更慢。
谷口之處較之谷內更為狹窄,突厥兵到了這裡更加騰挪不動,一些人被推身倒,竟被踩死。
驀地,谷口山頂滾下了無數石塊、圓木,砸得谷口處的突厥兵血肉橫飛,石塊、圓木橫七豎八地堆積在突厥兵血肉之軀上,漸漸壘成小山,閘斷了谷內外的聯絡。
一將站立在左側山腰處,其指揮若定,右肩上還伏著一隻鷂鷹,自然是李大亮了。
李大亮見谷內殘存有二萬餘突厥兵,其不忍見他們悉被殺死,因喚來數十名會突厥語的兵士,令他們用突厥話齊聲向谷內喊叫:“你們若想活命,須棄械蹲下。”
聽見喊話的突厥兵果然拋掉兵器,就地蹲下,雙手抱頭乞降。
唐兵見狀,頓時停弓不射。
很快,五里餘的谷底裡,突厥兵皆蹲伏不動,惟有那些無人駕馭的馬匹在谷內亂竄。
谷外的頡利見中了唐軍的埋伏,立即號令全軍沿陰山山腳向西逃竄,然後揀陰山低伏處,相機逾過陰山奔向磧口。
這時,李靖的大軍也掩殺過來,頡利只好又分出二萬突厥兵前去抵擋,自己帶領突厥人眾沒命逃跑。
頡利兵敗遁陰山 唐皇心動調蕭後(6)
翻越陰山時,其隨帶糧草丟失殆盡,一些老人婦女也掉了隊,元氣大傷。
頡利好歹逃到了磧口,見自己身邊原來的三十餘萬眾僅剩下十餘萬,兵力也損失大半,不免黯然嘆息。
北方有薛延陀、回紇、契丹等部落在那裡虎視眈眈,若後面的李靖帶領唐軍窮追不捨,自己就會陷入兩面受敵的局面。
思來想去,覺得只有向李世民屈下身體,行緩兵之計觀後面動靜,再定下步行止。
他召來執思失力,遣其入長安向李世民謝罪,願意舉國歸附。
李靖和李世羙在白道合兵一處,此役,生擒突厥人五萬餘,並獲得大量金珠寶貝。
溫彥博那日因長孫無忌誤帶刀入宮之事,找到戴胄傳達了李世民的旨意,並將自己的處理意見也說了一遍。
戴胄聽完,目視溫彥博道:“溫令,你位列宰臣,如此處分此事,你以為合適嗎?”
“校尉檢查入宮之人,為其例行職責,長孫無忌因皇上急召,誤帶刀入宮,是無心之失。
若校尉認真檢查,斷不會發生此事,所以校尉該死。”
戴胄心裡有氣,覺得溫彥博處此高位,實在不該說出這等話。
長孫無忌是無心之失,那名校尉就是有心之失嗎?莫非因為長孫無忌是皇親國戚,就可以與平常人不同嗎?他斜眼問道:“溫令,你所說之話是皇上的意思?還是你的意思?”
溫彥博一時語塞,覺得不好回答。
若說是皇上之意,可李世民並未有明確旨意,但有一點很明確,他斷不會因為此事而斬了長孫無忌之頭。
若說是自己的意見吧,李世民說過此事讓戴胄剖斷,亦不合適。
他“嘿嘿”乾笑了一聲,說道:“皇上的意思由你來處理。
事關刑罰,如何辦理此事,畢竟要由大理寺拿主意。”
戴胄點點頭,說道:“如此就好,我即刻入宮面見皇上。”
大理寺位於皇城的最西側,與順義門相臨。
戴胄出了大理寺折向北行,很快就到了廣運門,得到准許後入宮城去見李世民。
李世民知道戴胄的來意,其時他正與房玄齡、杜如晦一起議論北境戰事,因示意戴胄先候在一旁。
杜如晦簡要地將李靖襲破定襄城的事兒說了一遍,李世民聞聽欣喜若狂,讚揚李靖道:“李藥師以騎三千,夜取定襄,如此之帥才及戰例,古未有之,足以洗雪渭水便橋之恥。
玄齡,可下詔大赦天下,大?五日。”
房玄齡道:“臣遵旨去辦。
此次北境之戰,可謂水到渠成,破突厥必矣。
李藥師以少勝多,這份功勞尤為可貴。
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