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年征戰,都知道這仗打的是雙方的耐心以及後續的糧草。
這糧草之事,我們還要籌劃一番。
以往我們在中土打仗,可以在當地籌糧,眼前的###厥連年遭災,且大漠中人煙稀少,沒有可以籌糧的地方。”
“此次戰事由你主之,我們惟聽帥令就是。”
李靖笑了一下,並不言語。
李靖與李世羙雖交往不多,然也知道他的本事。
放眼國內,武將可謂多矣,這些人衝鋒陷陣,皆各有所長。
能為大仗的主帥者,則寥寥無幾。
李靖認為能當其任的,除了自己還有一人,即是眼前的李世羙了。
李世民也有這方面的才能,只是如今當了皇帝,若非皇帝親征,很難有機會再到前方指揮戰事。
報皇恩如晦勞心 出奇兵李靖發威(11)
李世羙又問道:“李尚書,我未奉帥令,擅自將隊伍前移,你不怪我嗎?”
李靖搖搖頭,說道:“李總管,此仗完勝是必然的。
然如何縮短戰事程序,就要看你我二人如何配合了。
事情很明顯,皇上佈下這個陣勢,即是讓你我領兵一左一右配合,深入腹地以斬賊首。
至於柴紹、薛萬徹,皇上讓他們作為我們的後續之兵,並穩固後方防止頡利侵入我境。
如此,你那東路軍名義上歸我節制,其實需要你臨機而發。”
李世羙明白李靖表達的意思,緩緩地點點頭,又問道:“一場戰事不管大小,須全盤衡量,集中制之,李尚書,你不用謙虛,我們惟聽號令。
不知李尚書現在定下了什麼擒敵妙計?”
“擒賊先擒王。”
李靖一字一頓緩緩說出。
“願聞其詳。”
李靖手指西北方,說道:“我先以奇兵進襲定襄城,攪動敵陣混亂,將頡利逼得向北逃竄。
你再兵出雲中,截其退路卷地掩殺。
屆時,我們兵合一處,再定下步行止。”
李世羙見李靖寥寥數句,已勾畫出此次進兵方略,知道這是他深思熟慮而成。
他思索了片刻,覺得與自己的所思大致相合,遂點點頭,說道:“我知道了。
我屆時密切關注李尚書的動靜,你到達定襄城之時,我一舉拿下雲中,及時跟進。”
過了午時,柴紹和薛萬徹方才一前一後到了雁門關。
他們入關之時全身皆白,衣甲上還濺有點點泥巴,一路上顯然吃了不少苦頭。
李靖讓他們稍事休息,然後將他們召入中軍帳。
眾人坐定後,李靖說道:“皇上此次定下進攻頡利的方略,令我與李總管帶領東西路軍前去擒拿。
前方之事,由我和李總管主之,諸般方略,業已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