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典農中郎將,督辦錢糧。
鄧芝為晉陽令,自領幷州牧。
趙雲、張遼、徐晃皆為將軍,李典、樂進、周倉、于禁皆為校尉,許褚、高雅皆為都尉。其餘從屬,各個封官不提。
高遠有感於要架空整個朝廷,就效仿後世又在丞相府置軍機處,司馬懿、徐庶、陳琳、辛毗等人一起坐堂,這就完全架空了三公手下的各部。並又明立特情衛督查百官與地方。自此大權皆歸於高遠,朝廷事務,先稟報高遠,在發軍機處建章程,最後才奏天子。(未完待續。。)
ps: 感謝:liu639452019投出月票。
第二百零一章 要命的來了
高遠掌控朝廷後,就佔據了大義,勢力的目標,自然就是席捲天下。
有感於征戰天下無兵不行,而在擊敗袁紹後,獲得了六萬多降兵,其中良莠不齊,因此高遠下令重整軍隊。
以萬人為單位,建立十個主力軍團。由於收服了匈奴,又在與曹操和袁紹的作戰中獲得了大量的馬匹和物資,因此大手一揮,建立五萬騎兵部隊。其中一萬陷陣狼騎,四萬幷州狼騎。
因此,高遠雖然只有一州之地,但由於發展的好,地理位置好,反而擁有了諸侯中首屈一指的騎兵部隊。
高遠有感於壺關外袁軍的威脅,深知兵力懸殊的自己要走精兵路線。因此規定十八歲為從軍標準,三十五歲為普通士兵的必須復員年限。並借鑑後世,根據服役年限和當年物價水平給與安置費用,並額外在地方上給與五畝良田。
眾所周知,對於普通人來說,三十五歲以上,體能等各方面素質就已經過了巔峰期。然而回家進行耕種等工作,則與十**的年輕人沒有差距。由於高遠治下人口不多,徵兵太多就會影響到地方上的生產力,因此需要調動青壯年從軍,進而走精兵路線。
這邊三十五歲就復員,也就保證地方上的勞動力數量。
隨後,高遠又大膽借鑑後世經驗,由於他在民間擁有無人能契機的聲望,果斷開啟義務兵制度,為期三年,到期復員回家。其中的精英,可進入主力部隊,成為職業軍人。這些義務兵,將會成為地方上的守備兵。
主力軍團全天候訓練。守備兵則半日訓練,半日開荒種地。如此一來,高遠治下的軍隊,實際上已經可以自給自足。
高遠又繼續推動鄉間民兵組織,各村聯防布控,有效打擊匪徒宵小。民兵組織的核心力量。就是退伍軍人。有這些退伍軍人組成的民兵,高遠的治下漸漸到達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治安狀態。
這義務兵制度非常重要,相信不用幾年時間,高遠治下的適齡青壯年,大多都能夠擁有一定的軍事素質。若是出現大規模戰事並兵力匱乏的時候,就能夠馬上組織起龐大的武裝力量。對幷州的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證作用。
這些都是高遠總結後世千年多年的經驗,結合如今情況。完善了自己的軍事制度。司馬懿等人初聞時個個驚歎,齊聲稱讚主公睿智,便是前輩孫吳這樣的大兵法家,也無法相比。
為了保證治下百姓的生產積極性,入伍積極性,高遠繼續推動教導員制度的發展,大力宣傳保家衛國的重要性,而這一切並不是某一個人能夠完成的。而需要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
重點強調百姓的社會地位,士兵的社會地位。這讓百姓以從軍保家衛國為榮。以勤勞致富建設家園為榮。
這又與高遠實行的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分不開,百姓過上了真正幸福的生活,自然會全力以赴保衛家園。
人們喊出了口號,“保衛丞相,保衛家園,打倒土豪劣紳。”
這讓百官肝膽俱裂。好在他們來到幷州後,並沒有土地,也就無從成為土豪劣紳了。當然,打倒的只是土豪劣紳,而透過自己的努力發家致富的開明紳士。不在此列。
另一方面,雖然高遠的領地沒有臨海,但他依舊在河內、河東等臨江的地段,建造船塢,大力發展水軍建設。
“總有一天,水軍將會從很為勝敗的關鍵。”高遠這樣說道。
而司馬懿等人不住點頭,讚歎主公高瞻遠矚,不說別的,就說有一天南下,就需要大量的水軍部隊。另外,雖然黃河的水量不及長江,但建設正規的水軍,也能夠起到很好的攻守作用。
這些是軍事方面的,政務方面,高遠持續忽悠漢獻帝,這讓漢獻帝極其死忠只以為高遠乃是周公在世。這就為高遠聚攏了太多聲望,其實他將來是要自己當皇帝,只不過越晚暴露越好不是。